宋朝诗人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后面诗句是什么( 五 )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幺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 。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 。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 。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 。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 。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 。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这段记载的真伪已不可考 。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轼,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石讨厌苏轼的真正原因 。其实质上的原因,当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所以,苏轼才会在仕途有所不顺 。
【诗词风格】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 。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 。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 。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 。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 。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 。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
【苏轼轶闻】
3、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
4、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