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王之涣诗配画( 二 )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
动静结合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
加暗淡,可称为静景,为静怡之美;黄河向海而流,这不是所谓“定格”,而是奔腾咆哮、滚滚南来,东流入海,充满了无限的生机,雄壮气势存于永恒的运动中 。两句动静结合,形成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又瞬息多变的壮丽图画 。
虚实结合
首句着笔远景,天空一轮白日西沉消失在万山丛中,次句由楼下近景奔流的黄河延伸,直至远方的海洋 。这样,西边的落日和东边的流水,把看得见的落日和意念中的大海(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结合起来,把当前景与意中景巧妙溶合为一,由远及近再及远,使画面无边的宽广和深远,这样着墨也为后两边诗词安排了无穷的遐想 。
景入理势
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强调“景入理势”,意思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
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 。而哲人似的诗人以朋友的身份说话,就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
全文对仗
该诗是一篇全篇都采用对仗的绝句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色由四个五言句组成,共分为两联,绝句没有对仗的硬性规定,所以一般可以不对仗 。很多对仗的绝句也只是有一个对仗句了 。而出现两个对仗句式时很容易造成堆砌的感觉,处理不好会非常僵化 。这首诗首联采用正对,句式极为工整,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 。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
相关评论
《古今诗话》: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 。
《唐诗解》:日没河流之景,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 。
《唐诗选》:玉遮曰:不明说“高”字,已自极高 。
《唐诗训解》:结语天成,非可意撰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大豁眼界 。
《唐诗摘钞》:空阔中无所不有,故雄浑而不疏寂 。
《诗境浅说续编》:前一句写山河胜概,雄伟阔远,兼而有之,已如题之量;后二句复余劲穿札 。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 。
沈括《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 。这三首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王之涣、畅当的诗则是五绝,均题作《登鹳雀楼》 。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畅当的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畅当之诗终输一筹,没有王诗有韵律、有激情,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
2011年9月,根据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对唐诗影响力的研究,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排行榜》一书 。其中,《登鹳雀楼》排名高居第四位 。
作者受疑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盛唐处士朱斌所作,名之曰《登楼》,其依据是盛唐太学生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国秀集》是现存最早的唐诗选本,在这本集子中还选录了王之涣的诗三篇,唯独没有《登鹳雀楼》一诗 。倘若朱斌的《登楼》诗是王之涣的作品,这种冒名顶替或编者的张冠李戴必为当时文坛所不容 。清康熙年间修纂的《全唐诗》虽收入了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但又加注云:“一作朱斌诗”;同时也收入了朱斌处士的《登楼》诗,亦在诗下加注云:“一作王之涣诗”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注《登鹳雀楼》诗曰:“此诗作者一作朱斌,题为《登楼》 。”
也有人认为此诗的作者是王文涣 。因为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 。唯李益、王文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王文涣何许人也,沈括没说 。然而鹳雀楼上确刻有署名“王文涣”的诗篇 。当时的彭乘《墨客挥犀》和李颀的《古今诗话》也有相同的记载 。
王诗朱领
《登鹳雀楼》刚刚问世之际,人们只觉得此诗朗朗上口,意境非凡,并不知道作者是谁 。那个年代是一个以诗取士的时期,女皇帝武则天,读到此诗以后,也是喜不自禁,于是就问亲信大臣李峤:是哪位才子写下了这首绝句,朕要好好封赏他 。李峤一听,心生邪念,当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 。女皇帝立刻将朱佐日召来,赏给了彩绸百匹,并赐封了御史官衔,以示对天下才子的嘉奖和恩宠 。而此诗的真正作者王之涣,却因为无人器重,穷困潦倒到了极点 。后人为他打抱不平,于是,又演绎出了王之涣、高适、王昌龄在酒楼伶人中打赌赛诗,最后王之涣拔了头筹 。这就是有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在元代还被编成了杂剧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