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概括古诗词的思想情感( 四 )


重点难点题型测试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生查子
独游雨岩
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
联系作者的生平,理解“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一句的含意 。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游水西简郑明府
李白
清湍鸣回溪,
绿竹绕飞阁 。
凉风日潇洒,
幽客时憩泊 。
念昔游(其三)
杜牧
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 。
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
【注】杜牧因仕途失意,长期飘泊南方 。《念昔游》是若干年后追忆那次游踪而写的组诗,一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
(1)杜诗中最能概括“水西寺”特点的一句诗是:。
(2)两首诗中各有一个能代表作者游“水西寺”时心情的诗句,请找出来,并结合作者的遭遇作简要说明 。
3.阅读下列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
【越调】天净沙
鲁卿庵中
张可久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 。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
试分析“探梅人过溪桥”的意蕴 。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答案)
1.作者“高歌”而问“谁和余”,意在殷切希望有应和者,然而只有“空谷”中响起的“清音”,作者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孤独;而这种孤独,不仅指没有旅伴,更指因自己的思想主张(或“抗金主张”)得不到响应而产生的孤独,流露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2.⑴古木回岩楼阁风 。⑵“幽客时憩泊”和“半醒半醉游三日” 。李白一生经历坎坷,长期浪迹江湖,身临佳境时“幽客时憩泊”;杜牧仕途失意,长期飘泊,面对胜景时“半醒半醉游三日”,这两句诗都表明作者想把政治失意的苦闷消解在可以令人忘忧的美景之中 。3.此处的“梅”喻指隐居的友人鲁卿 。作者称自己为“探梅人”,既称赞了鲁卿高洁的人品,又表明了作者与鲁卿之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五下5.古诗词三首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小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主题思想是:本课选编的《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
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之下,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使读之有着一种亲切感 。学习这这三首古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
《牧童》表达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
《舟过安仁》表达了作者内心闲适、愉快的,对两个小童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的思想感情 。
《清平乐 村居》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田园美景,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表达诗人对人情之美生活之趣的向往 。
【内容】: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 过 安 仁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