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夏秋冬古诗的图片+古诗背景``好的加50( 二 )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
-------------------------------------------------------------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
[注释]
1.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
2. 白鹭:一种水鸟 。
3.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
4. 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
5.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 。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
-----------------------------------------------------------------
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
宋代诗人王令《暑旱苦热》
清风无力屠得热,
落日着翘飞上山,
人困已惧江海竭,
天岂不惜河汉干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秋:
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请到碧霄 。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
2.忆:想念 。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
4.异乡:他乡、外乡 。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
6.逢:遇 。
7.倍:格外 。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
------------------------------------------------------------------
悯 农1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
[注释]
1.悯:怜悯 。
2.粟:(sù)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