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一方”的诗词都有哪些( 四 )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 , 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 , 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 。在这里 , 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
《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 , 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 , 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 , 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 , 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 , 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
【层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 , 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 , 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 , 秋水森森 , 芦苇苍苍 , 露水盈盈 , 晶莹似霜 。这境界 , 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 , 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 , 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倘佯 , 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 , 意味着追求艰难 , 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 , 但“伊人’嘟飘渺阻隔 。可望难即 , 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 , 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 。“溯洞从之 , 道阻且长” , 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 , 征途漫漫无尽 , 示意终不可达也 。“溯游从之 , 宛在水中央” , 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 , 伊人时时宛在 , 然而终不可近也 。既逆流 , 又顺流 , 百般追寻 , 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 , 就是幻象难近 , 终归不得 , 怅恫之情愈深 。至此 ,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
全诗三章 , 每章只换几个字 , 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 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末烯”再到“白露未已” , 这是时间的推移 , 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 , 到“在水之泪” , 再到“在水之浚” , 从“宛在水中央” , 到“宛在水中抵” , 再到“宛在水中址” , 这是地点的转换 , 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 , 到“道阻且济” , 再到‘值阻且右” , 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 , 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重章叠句 , 层层推进 , 这是《诗经》冲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
【内容述评】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 , 那么 , 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 , 感情是真挚的 , 但结果是渺茫的 , 处境是可悲的 。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 , 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 , 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 , 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 , 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 , 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 , 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
由此看来 , 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 , 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 。这里的“伊人” , 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 , 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 , 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 , 可以是高山、深堑 , 可以是宗法、礼教 , 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 , 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如此说来 , 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 , 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 , 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 , 恐怕都有一定道理 , 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 , 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