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毛泽东的诗词带翻译的要翻译成现代汉语急啊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
译文:红军不怕远征的困难,将穿越万水千山只看作很一般的事情 。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金沙江水拍在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是温暖的(春天) 。大渡桥横亘在前方,桥的铁索是冰凉的 。更喜欢的是大雪山岷山的千里大雪,红军越过以后都欢笑开怀 。
注释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
〔五岭逶迤(wēiyí威移)腾细浪〕大庾(yǔ宇)、骑田、萌渚(zhǔ煮)、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逶迤”)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 。“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县之间的一段 。江的两岸,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云崖”) 。中央红军在云南省禄劝县西北的绞车渡(又称绞平渡)渡过金沙江的时候,是一九三五年五月,所以说“云崖暖” 。
本句“水拍”原作“浪拍” 。作者自注:“水拍:改浪拍 。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 。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 。”《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发表时已改为“水拍” 。
〔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源出青海、四川两省交界处的果洛山 。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水势陡急,曲折流至四川省乐山县,入岷江 。桥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在四川省泸定县,形势险要 。桥长约三十丈左右,用十三根铁索组成,上铺木板 。中央红军在一九三五年五月下旬到达泸定桥,当时桥板已被敌人拆掉,红军先头部队的英雄战士在对岸敌人的炮火中攀缘着桥的铁索冲了过去,夺得此桥 。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 。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几十座山峰海拔超过四千五百米,山顶终年积雪,称为大雪山 。
〔三军〕古时军队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的,以后泛指整个军队 。
汉语拼音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的?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 。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 。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 。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 。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 。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 。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 。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