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官职( 二 )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
苏轼的一切=诗词+生平+轶事+以前的言语苏轼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年 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 任凤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年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任密州太守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1079年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6岁
1127 年,北宋灭亡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乾通六年,赠太师 。苏轼是苏洵的长子,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 。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与《前后赤壁赋》等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在诗中难免有些政治思想 。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