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代诗歌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 )


古诗,就像茶一样,初入口只觉苦涩,但却有绵长的回味,期中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细品读,这大概就是古诗的魅力吧!
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
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
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 。
喜欢诗词,喜欢诗词的韵律美 。谁不曾陶醉于诗词的天籁中?谁不曾被诗词的音韵之美拨动心弦而乐以忘忧、喜笑颜开?牙牙学语时,我们被父母教以“春眠不
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
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个个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当我在心中吟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
觉——这就是诗词的音乐美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诗词如歌,让我们陶冶性情,促我们享受人生 。
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 。与
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 。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
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
子湖畔……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 。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 。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 。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使学生领悟蕴涵在古诗词中的各种美,从而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呢?
一、吟——古诗词声律之美
吟,即“吟咏” 。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吟咏”是第一位 。所谓“吟咏”,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说“吟咏”是第一位,这是古诗词这一特定文学形式所决
定的 。作为古诗词,其语言本身就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抑扬顿挫的,是音乐性的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指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
耳,累累如贯珠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感悟古诗词,还是要从“吟咏”开始 。当然,就现阶段而言,我们不可能向学生灌输有关古诗词声律方面的知识 。但我们完
全可以通过用“吟咏”的方式来让古诗词呈现其特有的声律之美韵 。
就拿程颢的《春日偶成》来说吧 。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而全诗的主题是:通过
描写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一味地不遵循任何方法地去读去背;或者
通过教师的无休止的讲解 。我想,学生是很难从古诗中体会到诗人那近乎孩童似的无比愉悦心情的,更无从谈起从诗中得到美的享受 。但如果我们教师指引学生来
“吟咏”这首诗,我想,那效果就明显不一样了 。
首先,我们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将这首诗分出节奏:
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
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分的节奏来读一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标上需要重读的字词:
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
最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标出何处该扬,何处该挫,从而形成这首诗的“吟咏”效果:
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