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代诗歌为题写一篇作文( 三 )


经过反复吟咏之后,那云之“淡”,那风之“轻”,那鲜花之清香,那绿叶之婀娜,一幅绚丽多姿、色彩斑斓、光彩夺目的春光美景图不就早已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了吗?那“余心乐”之高亢,那“学少年”之窃喜,不也都早就荡漾在学生那因“吟咏”而陶醉的小脸之上了吗?
学生不懂什么是声律,但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或低沉,或高昂,或急促,或绵长的“吟咏”,这正是对古诗词声律的最好诠释 。
二、品——古诗词妙语之美
品,即“品味” 。古诗词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语言 。对于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一是要品诗眼,正如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说“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
损 。”古人写诗最讲究炼字,总是去搜求最贴切的字辞入诗 。这一点,我们从贾岛的“推敲”一事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二是要品佳句,古诗词中有着许多令人回味
一生的句子,这些句子或给人以启迪,或给人以美的享受 。面对如此精湛的词句,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巧妙呢?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好
的途径 。用心去“品”,古诗词妙语当尽展眼前 。
在教学白居易《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品”诗中之妙语的 。
师:请大家读古诗的第一、二句 。
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师: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描写了什么?
生:描写了夕阳余辉照在平静的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成了红色 。
师:是“照”吗?
生:是“铺”在江面上 。
师:大家看得真仔细,可白居易为什么不用“照”,而用“铺”呢?
(生一时语塞)
师:没关系,我们来好好读一读这两句 。注意在读到“铺”字时,我们大家要慢慢地,轻轻地去读一读,回味回味 。让这个字响在耳边,现在眼前,熔在心中 。
(生又开始读诗了 。)
生:我想,此时的太阳一定是贴在江面上,所以作者才用了“铺”字 。
生:我觉得“铺”这个字用得特别好,一个“铺”字就能把夕阳照在江面上这一画面写“动”起来了 。
生:我也认为作者“铺”字的运用非常得恰当,当我读到这个字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红红的阳光从江的那一头向江的这一头缓缓滚来 。
生:读到“铺”字,我感觉到夕阳是多么的美好,它轻轻地为江面抚上一层红绿相间的衣服,是那样的体贴入微;也让我知道秋天不仅有丰收的果实,更有美伦美幻的夕阳 。
生:当我从“铺”字展开去看这江面时,那江水在缓缓流动,微波粼粼的江面上光彩在不停的闪烁,那红的,那绿的,映入眼帘,好一个“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江面!
师:是呀!多美的景色!一个“铺”字用得多形象 。当我们大家读到这个字的时候,心中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安闲 。这是秋天夕阳的柔和,这也是秋天夕
阳的魅力之所在 。让我们再来读读两句话,读读这首诗,品一品这无与伦比的“铺”字!回味回味这江水一半是绿,一半是红的壮观景象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总是停留在对诗的字面意思的肤浅理解上,或只是把诗人的思想简单地灌输给学生 。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始终无法在古诗词学习中走得更远 。
所以,古诗词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指引学生去对古诗词语言的品味是一条必经之路 。毕竟,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美韵是要“品”出来的 。
三、想——古诗词意象之美
想,即“想象” 。中国的古诗词有着丰富意象,这也决定了古诗词深沉的内涵和表达的含蓄 。如何把诗歌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古诗词来一起做一个
深呼吸?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美的感悟 。如何引领学生去感悟古诗词意象之美呢?我认为,除了“想”,别无其他佳径 。
看看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一词时是怎样让学生在想象之中感悟古诗词意境的吧!

【以古代诗歌为题写一篇作文】

伴随着如袅袅轻烟似的丝竹民乐《琵琶语》,王老师开始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 。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他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 。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