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生活 > >
诗经文字简洁 , 以少总多 , 情貌无遗 , 读之可明道;楚辞文字沉郁 , 感情激奋 , 读之可养志;汉赋文字汪洋 , 规模宏大 , 读之可盛神;唐诗文字刚柔并济 , 气象万千 , 读之可立魂;宋词文字清丽 , 大美天成 , 读之可洗心;元曲文字激越 , 摇曳多姿 , 读之可通灵;明清小说文字典雅 , 描世间百态 , 读之可启智 。
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 ,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 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 , 涉及面也极为广泛 , 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 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 , 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 它主要倡导政治统一、社会安定、道德规范 , 仁政以治、发展教育和生产等 , 这些思想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 , 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论调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倡导 , 同时也是对创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倡导 , 这些思想都能过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继承下来 。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之大美 , 美不尽言 , 美不胜收 , 美轮美奂 , 然大美无声 , 非虚妄浅薄者可闻 , 国学典籍含英咀华 , 默而无言 , 与你遥遥相对 , 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 , 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 , 感悟国学 , 体味国学 , 践行国学多时 , 你会蓦然发现 , 国学大美 , 其实已在你心里 。
中国传统文化中俯拾即是的为人之要、处世之道、治理之策 , 当是领导干部修齐治平的优秀教材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一花独放不是春 , 百花齐放春满园”……不久前 , 习近平主席在韩国访问时信手拈来引用古诗 , 比喻中韩关系发展会有新机遇、新境界 , 阐释友邻之国应该同舟共济、携手共进 , 生动自然 , 又深刻有力 , 引发媒体聚焦解读 。实际上 , 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 , 此前习近平同志许多讲话都会融会经典、不落痕迹 , 不仅给人思考启迪、让人印象深刻 , 也以厚重的国学根底 ,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中国领导人的文化修养 。
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时家人团聚 , 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 , 每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辞旧迎新 , 总结过去的一年 , 为新一年积蓄力量和做精神准备 。包粽子赛龙舟 , 则反映中国老百姓对忠臣、对善良灵魂的爱戴 , 是社会大众善良品德的自我发扬 。中秋节万籁俱寂 , 明月当空 , 让满天清辉充满心际 , 其实是让大自然的美洗涤心灵 , 人身心重新充电 , 具有这样的意义 。月饼 , 瓜果都是辅助这种审美需求的物质手段 。如果心不能沉下来领略它文化的魅力 , 只是机械地吃点应景的食物 , 那么哪一天不能吃月饼 , 哪一天不能包饺子 , 哪一天不能包粽子 , 但谁能说那天就过年了 , 过中秋节或端午节了 。所以 , 应该从传统民俗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 在心灵上体会到它 , 而不是用嘴、胃、肠子来体会 。
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 多看点国学 , 能滋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记得2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 , 著名学者季羡林应邀为北大学生讲讲“国学” , 一个在当时颇显冷僻的题目 。季羡林劝同学们找一个小教室 , 以免人太少 , “面子不好看” 。出人意料的是 , 能容下400人的报告厅 , 连台阶上都挤满了人 。在当时“商品经济”刚刚兴起的中国社会 , 这让季羡林热泪盈眶 , 认为大家对国学的热爱“顺乎人心 , 应乎潮流” 。的确 , 作为中华文明的观念载体 , 国学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花开满树 , 标示着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崛起之后的“精神还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