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科研工作计划如何写?( 四 )


五、抓活动载体,拓展德育教育空间
充分利用课内外教育资源,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在认真总结和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活动:一是结合环保教育,开展“别让地球母亲再哭泣”责任教育活动;二是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三是结合培养青少年的爱心和责任心,开展“六节约、手拉手”的爱心教育活动;四是结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余生活习惯,开展“告别网吧、专心学习”的行为养成教育;五是结合普法教育,开展“模拟小法庭”情景教育活动;六是结合诚信教育,开展“诚信在我心中”的体验教育 。
六、抓家长配合,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大家都知道,未成年人的问题,说穿了是成年人的问题 。每个家庭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每个孩子的言行举止也在效仿着家长 。因此,家庭教育绝不可忽视,所以,我们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子女的能力 。认真研究改进家长会的内容和形式,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评价中来,成为学校教育
的合作伙伴,使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继续开展家访活动,建立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通过网络、联系电话、联系卡、家校路路通等形式,及时互相通报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取得家长配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一直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什么,怎样学,甚至为什么学都是由大人、社会和老师来决定,学生只是等待加工的“产品” 。这种把学生视为“目中无人”的教育虽然近些年来遭到越来越强烈的抨击,虽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但是,第一,这些批评和呼声还主要只是停留于教育理论界和舆论宣传界,并没有成为广大师生的普遍行为 。第二,人们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只是局限于智育,而不包括学生道德发展的主体性 。许多人一方面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德育领域中,却仍然以听话、规矩作为“好学生”根本条件 。甚至认为,在社会性、道德性的发展方面,学生就是要按照社会和大人设计的路线前进 。
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我们任重道远、责无旁贷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
绿园区正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