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女人有哪些古诗( 六 )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 。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 。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 。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 。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 。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 。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 。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 。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 。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 。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 。“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 。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
李商隐诗的具体年代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晚唐诗人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因处于牛李常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
生平
李商隐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 。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 。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 。两人并称"小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