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15篇关于校园生活或学习论坛的广播稿( 九 )


随着经济大潮的滚滚到来,西方文化逐渐侵袭了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心灵,民族的文化在他们的头脑中几乎与保守、迂腐、狭隘成了“同义词” 。拯救中华灿烂悠久的文化历史,留住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根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 。“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精神的精髓 。让学生爱上读诗、颂诗、写诗的各项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学生透过诗文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受民族精神的洗礼,成为熟知并践行“仁、义、礼、智、信”的中国公民 。推而广之,师者教学生诵诗、用诗,就自然成为我国学校教育传统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 。
2008年3月我校成立学校“诗化校园建设规划小组”,确立以“营造学生发展的最佳空间”为基点,以“诗化校园”为主题,构建“主体鲜明、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典雅优美”的诗化校园总体思路 。我们对诗化校园有着美好的憧憬:让我们的学校成为“富有诗意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学生经历“富有诗意的学习生涯”;让我们的教师拥有“富有诗意的工作经历” 。
二、课题相关的教育综述:
1995年3月,自赵朴初等9位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后,在中央的重视下,经典诵读活动在全国各地,包括世界上的其它的国家,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但国内外研究现状显示,虽然古典诗文的教学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但总体来说,目前对古诗文的研究还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实施的过程更多的凭个人的兴趣出发,对古诗文的教学和研究缺乏系统的思考,很少把它作为地区性、全校性统一的课程来进行实践,古诗文经典诵读还没有焕发出她真正的活力,把“诗化”校园作为一项课题进行研究的更是不多 。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学生的认知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十三岁以前的儿童是记忆力黄金时期 。这时,如果让他们熟读背诵一些人文经典,恰恰符合他们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的天然学习方式 。古诗文诵读采取的是“不求甚解”与“直面经典”的方式,小学生每天用10-20分钟诵读经典,重在对学生人格的熏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因而并没有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反而开拓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另一空间,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二)诗歌教育的规律
我国一向有着诗教的优良的传统,给孩子以诗的熏陶是一个民族文化进步的象征 。诗歌是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接触到的文学样式,她伴随着母亲的乳汁渗透到孩童的心田 。鲁迅先生、郭沫若先生等先后提倡以歌谣来表现文化,辅翼道德,辅翼教育 。
(三)教育改革的必然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离不开优秀文学作品的支持,学生只有在大量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感受优秀文学作品,创作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提倡“创生课程”的活动,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诗教”就是语文领域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一块点金石 。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强化古诗文诵读,使学生积累大量优秀文化的精华,增强文化底蕴,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研究经典诵读和学生行为养成、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 。
2.通过强化儿童诗创作,为孩子们营造运用语言描绘事物,表达情感的实践活动,丰富精神世界 。
3.通过活动的不断开展,使教师积累理性的认识和感性的经验,提升综合素养,促进专业成长 。
4.开发《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本》校本课程,研究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开发的原则、内容选择、进行可行性研究,形成学校特色 。
5.探索古诗文诵读过程中的管理、教学机制和评价体系,不断总结和完善 。
(二)研究的内容
1.创建诗化校园丰富学校文化
“营造诗化校园”已被列入我校的五年工作规划,学校把诗歌作为校本课程 。让诗歌进校园、进课堂、进活动 。倡议学生大量背诵诗歌,并且每月搞一次诗画长廊创作,每学期出一份诗歌专刊手抄报,每年举办一次诗歌朗诵会 。开展师生原创诗歌大赛、诗教观摩等活动;每学期汇编出班级文学社(诗社)作品一册,进行评比、展示,并进行奖励;每年评选校园十佳小诗人,成立“浅草诗社”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本、节日、时事、季节、地方特色及自己的感触,开展诗歌创作活动 。让学生漫步在经典诗歌长廊,发现、欣赏它的美,进而走进仿写和创作诗歌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挥洒奔放激情 。全校形成“学、编、说、传、唱、演、画、书、用”中华诗词的热潮,让学诗、用诗、写诗成为学校的文化时尚,让诗词这一文化瑰宝滋润着学生,“诗化”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