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15篇关于校园生活或学习论坛的广播稿( 十 )


2.积极诵诗创诗提升综合素养
新课标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在推进课外阅读这个共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诵读古诗文,创作儿童诗,既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又可以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增强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铸造孩子们的心灵,启迪孩子们的心智,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
3.创新诗教方式形成诗教系列
“营造诗化校园”只靠几个老师,几个领导,是不行的,只有全体教师、全体学生参与,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喜人局面 。全校师生的参与成为进行童诗教学的原动力 。在参与过程中,教师自身积淀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寻找教学方式,形成诗教系列 。教师必须每月开展一次童诗教研活动,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诗教课,既相互探讨又共同提高,并请名家上示范课或进行专题讲座 。通过研讨学习,建立一支懂理论、有实践能力、能够胜任诗教的教师队伍 。五年内,整理出版一套学校诗歌教学案例集(或教学设计),争取有1~2项诗歌教学课题在区级以上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 。
五、研究的方法、对象、原则: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2.行动研究法3.经验总结法
4.课题研究形成集约化研究与专项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
(二)研究对象
以“浅草诗社”为主阵地,全校各班辅导 。
(三)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施行诗教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要大胆放手,不要怀疑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其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读诗、写诗、接受诗教的主体 。
2.趣味性原则
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
3.情感性原则
孩子通过对诗文的阅读,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愉悦少年儿童的身心,并通过儿童诗的写作,抒发表达他们浓烈、纯真的情趣 。
4.实践性原则
让学生在“读”、“写”中调动多种感官去获取教育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并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
5.差异性原则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应面面俱到,一字铺开 。必须考虑到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的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要求和结合实际的指导 。
六、步骤与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8月)
成立学校“诗化校园建设规划小组”认真拟草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报告,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1.成立“浅草诗社”、“诗歌朗诵团”,对学生进行询问、访谈、调查,并设计了调查问卷 。对学生认识诗歌、学习诗歌、创作诗歌的程度及其相关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综合、分析、整理 。
2.选编《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本》,组织教师学习课题方案,进一步学习理论,全面启动课题研究;经常性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究情况,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分析阶段性经验,修正方案 。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通过综合、整理,以论文、诗歌教学案例集、学生作品展示、结题报告等形式,总结归纳研究中取得的经验 。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创设氛围,要研究“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学校在专家的引领下,广泛征求老师、学生的建议,对校园环境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 。如今,走进衢江区第一小学校园,你立即会被一股自然清新之风所陶醉 。花香馥郁、绿草茵茵,道路宽敞整洁 。人文景点的建设更是别具匠心,从校门口步入校园时,主通道两侧的展示牌就会映入眼帘,上面的《论语》、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给人以无尽的遐思;让杜甫、李白、陆游、苏轼等古人与孩子们亲密接触,感染和鞭策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走廊、过道、墙壁上挂上了名诗、名句,师生书画作品,让老师、学生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美的享受;各楼梯口、草坪、花坛、饮水池旁边都有蕴含人文情怀的“温馨提醒”;清晨、中午、傍晚,校园广播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催人奋进的音乐歌声也都悄然地传递着一种诗意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