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和艳的四的成语( 六 )


八十年代以后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对李杜各方面进行比较的成果就越来越多了 。在这些成果中,首先值得一提的罗宗强的《李杜论略》 。该书从政治思想、生活理想、文学思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李杜二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比较,而且精见迭出 。
在罗宗强著作同时或之后,学界还出现了一些李杜比较的专题论文,如金启华的《李杜诗论的比较》、袁行霈的《论李杜诗歌的风格和意象》、裴斐的《唐代转折时期的李、杜及其诗歌》、萧瑞锋的《李杜异同论》、苏为群的《李杜山水诗的特色及其异同》、吴光兴的《李杜独尊与八世纪诗歌的价值重估》等 。
其中金启华文认为李杜诗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主张吸收风雅骚赋,建安以前各家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们的伟大;不同之点主要在于对声律的看法,分道扬镳,各行其是,成就他们各自不同的特色 。袁行霈文认为,在建立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 。飘逸与沉郁这两种不同的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不同的意象群上 。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 。"作者指出,李杜风格的不同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上 。李白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好象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杜甫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依据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深沉 。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还表现在诗的章法上:李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节律回旋舒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渗透力 。裴斐文则认为,李杜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 。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 。吴光兴认为,李杜生前不受重视,李杜齐名当以其文集行世为限,约在八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或八十年代,"李杜独尊"的构想最初很可能出于"新古文派" 。作者还认为,八、九世纪之交至北宋王安石之前,李杜被视为一种共同的审美理想――壮大奇丽;从王安石开始,李杜不同,李为豪放,杜为沉郁 。
第九节 小结
总之,二十世纪的李白研究无论是生平、思想研究,还是艺术分析、作品整理,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当然在特定的时期内,李白研究也曾因受到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而走过弯路 。八十年代以后李白研究虽然突飞猛进,但是选题重复、徒有方法之新而无突破之实的现象日益严重 。九十年代,真正有份量、有突破、令人为之一振的论著和论文更是越来越少 。然而,由于有本世纪李白研究的所取得的成绩作基础,加上更为扎实的治学精神、更为先进的研究方法、更为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二十一世纪的李白研究必将会出现更为长足的进步 。
有关红楼梦的文章,名人名篇张爱玲的,《红楼梦魔》
舞和艳的四的成语没有同时带有这两个字的成语,谐音成语倒是有一个:【莺歌燕舞】
【莺歌燕舞】
【解释】: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 。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 。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 。
【出自】: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
【示例】: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
◎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

【舞和艳的四的成语】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