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描述“富春山居图”的诗句( 三 )



明朝末年,
《富春山居图》原为董其昌收藏,后几经辗
转流离,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中 。吴洪裕对其痴迷到决定死
前焚图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画,才救下了这幅绝世佳品 。
但画卷从此成残卷,焚成两截 。前段较小,因画中正好有一
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为“剩山图”
,流落民间;后段
画幅较长,现通称为“无用师卷”
,后被清廷收藏 。

1933
年,为避日军战火浩劫,
“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
文物南迁,
15
年辗转过四川、贵州、南京等多地,最终被运
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
1956
年走进浙江省
博物馆,成为该馆半个世纪以来的“镇馆之宝”


二、艺术价值

首先,中国绘画史上有两大高峰,一个是宋代,一个是
元代 。元代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一个成熟期,以《富春山居
图》为代表的传统人文画对后代明清山水画主流影响非常大;
另一方面,元代黄公望本身成就很大,
《富春山居图》是他
最经典的代表画作,同时其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作品并不多,
后世有艺术家将此画同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提并论,因此
这件作品无论是它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历史珍稀程度,都
是十分巨大的;此外,这件作品引起许多人关注,还在于它
所描绘的场景,有让人产生一种可居可游的感觉 。

其次,在历史价值方面,
《富春山居图》是填补古代历
史空白的极好史料 。
元朝重武轻文文人不受重视,
隐居南方,
黄公望是其中之一人,他经常与倪云林、王叔明、吴仲圭、
曹知白等大文人相聚,合作山水画,所以《富春山居图》的
创作其实是元朝社会士人文化群体、爱好艺术时代精神、名


绅个人风格等历史背景的综合反映 。

最后,在艺术价值上,通过《富春山居图》可以看到元
代蒙古文化对中原文化尤其是南方文化影响不大,南方士人
如黄公望仍继承著宋代传统本位文化,诗、文、书、画创作
仍然是他们的情趣 。
《富春山居图》婉委地表达了元代文人
画家自甘隐逸、寓兴和平的心情,这就是《富春山居图》艺
术价值所在 。
三、表现内容
该图卷长达两丈,描绘了富春桐庐山水,江水平静,峰峦起伏,点缀丛林亭舍,疏密相间,吸收了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了深厚的笔墨功力 。
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
“凡数十峰,
一峰一状,
数百树一树一态,
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
”这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
括出来的杰作 。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 。据记载,此图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人
收藏 。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
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 。
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
吴洪裕爱若至宝,
寝食与
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
“殉以为葬”幸而他的侄子吴子文从炉火中抢救
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 。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
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 。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
33
厘米,长
636.9
厘米,是元代画坛宗
师、
“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黄公望,字
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
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
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
黄公望晚年久居富春江一带,
他经常身背行囊,
内置笔墨画具,
但见好景便
一一绘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山水素材 。元至正七年(公元
1348
年)
,黄公望开
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
通过长时间精巧的构思和数年埋头作画,
最终完成了这
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长六米多,黄公望花
了三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
《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
秋的秀丽景色,峰峦起伏,林木萧疏,浅水平滩,坡石沙洲 。山石回旋辗转,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