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谨经典语录( 十 )


·杂学与国学 , 真实客观
但是所谓“学专则精 , 学多会杂” , 所以有人曾如此谈笑评价老南怀瑾:“观近代以来 , 阅遍佛道二藏的 , 公开的有南怀瑾与陈撄宁二人 , 若说南怀瑾与陈撄宁对比 , 还是有差距 。圆顿子著作 , 技高一筹 , 化经典于无形之中 , 留意之处皆学问 , 当然 , 只有看过道藏的人才品的出来 , 况文笔立论 , 皆有可观 , 有理有据 , 快意恩仇 。惜其大业未尽 , 早返玉京 , 令人扼腕 , 虽得享高寿 , 但距仙何远 。而南怀瑾其修持以禅密为主 , 据说得了密宗真传 。其文字 , 老到圆滑 , 深谙世事 , 虽有包装炒作嫌疑 , 但长袖善舞 , 终为福寿双全之人 。而国学大师 , 殊为不妥 , 杂学大师 , 较为恰当 。”正因为如此 , 后世也曾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做人当学南怀瑾 , 学识当如陈撄宁!”
而如今 , 太湖大学堂的那把竹藤椅上再也无法看到南怀瑾谈笑风生的模样 , 南怀瑾大师用95年的修行为世人留下的 , 却是无尽的影响 。
南怀谨经典语录

南怀瑾的生平简介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 , 浙江温州人 。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
南怀瑾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 , 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 。他的人生观点是“佛为心 , 道为骨 , 儒为表 , 大度看世界;技在手 , 能在身 , 思在脑 , 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一生都在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 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三十多种著作 , 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 。
1918年3月18日 , 南怀瑾
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柳市翁垟镇地团村南宅组(今乐清市长林社区殿后村) 。
南怀瑾6岁开蒙;7岁时还吃奶;11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乐清第一小学上学 , 他不爱吃饭 , 小病不断 。一次 , 南怀瑾和邻居孩子吵架 , 互骂脏话 , 父亲一气之下 , 把他推进门前小河沟里 。
1931年 , 13岁的南怀瑾小学毕业考试倒数第一 , 只得到肄业证书 。父亲要他去学木雕或去商店做学徒 , 他不肯 , 只好在家自修 , 自修的三年里 , 父亲还给他请过博古通今的老师叶公恕 。
1935年 , 17岁的南怀瑾和姨表姐王翠凤结婚 , 并有了长子南舜铨 。之后离开温州 , 前往浙江国术馆习武 , 并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 , 并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 。
1936年 , 他回家度暑假 , 妻子后来生下次子南小舜 。
抗日战争爆发后 , 南怀瑾投笔从戎 , 在四川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 随即潜心于佛典 。
1943年 , 南怀瑾结识了袁焕仙 , 晤谈之下 , 遂为忘年之交 。袁焕仙闭关期满 , 到成都成立了维摩精舍 , 南怀瑾追随左右 , 遂拜门墙 , 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 , 潜心修道参禅 , 多有会心之处 , 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 。其后 , 南怀瑾为求深研佛法 , 便悄然离开成都 , 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 。
1945年 , 南怀瑾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各派宗教 , 其间为了修学 , 他在峨眉山中锋大坪寺闭关修行三年 。这以后 , 南怀瑾以修行的姿态到处寻师 , 中途不断吸取各家知识 , 逐渐形成对儒、释、道的见解 。
1949年2月 , 南怀瑾初到台湾 。一次 , 一家小旅馆失火 , 有个来自吉林长春的姑娘杨向薇 , 成了南怀瑾收留的难民之一 , 后来又成了他的妻子 , 婚后的南怀瑾因迫于生计 , 同温州老乡一起做船运生意 , 三条船凑成“义礼行”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