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谨经典语录( 九 )


作家余世存虽对南怀瑾著作的学术性有质疑 , 却也称赞其在传统文化普及方面的功绩:“他打通了庙堂和江湖 , 让普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了亲切感 , 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入门的可能性……大陆的知识分子没有完成文化现代化、知识现代化的任务 , 大众对世俗化的知识、学问是有需求的 , 所以南怀瑾的著作填补了这个空白 。”
南一鹏则一语道出父亲的心思:“不同于学院派中规中矩的思路 , 这就是其讲学的风格 , 大抵能引起人们关注传统的心思 , 父亲的目的就达到了 。”
·首次披露南师最后的表达 , 手书“平凡”
据南一鹏回忆 , 在太湖的最后几年里 , 南怀瑾“一如既往 , 过着简单的生活——接待处理事务 , 众人交谈 , 讲课目 , 打坐、看书、写作 。”
2012年8月 , 南怀瑾身体出现不适 , 在身边弟子的建议下 , 去上海就医 。南一鹏记述 , 由于自己身在美国 , 不能及时赶到 , 两个弟弟陪在父亲身边 。南怀瑾住院几日后 , 病情状况出现严重化 。医生在努力后表示:“我们的能力到此为止了 。”听到这样的决定 , 南怀瑾弟子马宏达心痛地对南怀瑾说:“老师 , 接下来要靠您 。”此时南怀瑾已经无法说话 , 就用笔写下:“明白 , 好!”南一鹏听弟弟向他描述 , “随后又有学生们来去 , 父亲就再写下两个字:平凡 。”
南一鹏接着写道:“我可以了解 , 这就是父亲一生修行的总结 。社会上关于我父亲的言论很多 , 有神化的 , 有妖魔化的 , 有赞美向往的 , 有顶礼膜拜的 , 最多的还是真实懂得修正自己的 , 所有的反应就是镜中的倒影 , 自家的心性而已 。现在父亲对大家最后的话 , 就是‘平凡’ , 如是而已 。”
《南怀瑾的商业智慧》仿佛在为世人打开了另外一个金矿 , 让大家看到南怀瑾的身上还另有挖不尽的宝藏——除了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国学大师等身份之外 , 南怀瑾还有更多的无限可能 。确实 , 南怀瑾不仅仅是一个名字 , 更是一门学问 。
所以 , 台湾著名国学大师叶蔓说 , 当年跟着南怀瑾学习 , 常常会因南怀瑾简短的一句话 , 甚至是几个字 , 便如醍醐灌顶般顿悟 , 若从处世行径上看 , 南怀瑾与孔孟王阳明等儒家贤圣明显更为相似 。因此学界曾对南怀瑾的评价“上下五千年 , 纵横十万里 , 经纶三大教 , 出入百家言 。”不过南怀瑾大师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并不满意 , 甚至给自己的评语称:“我的一生 , 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没有一样是对的 。”
而在南怀瑾逝世的此后三年 , 社会上各界人士对这位老南怀瑾的评价褒贬不一 , 可以说基本趋于两极神魔化 , 也正因为如此南怀瑾的第三子南一鹏为还原公众一个真实客观的南怀瑾 , 才编写出版书籍《父亲南怀瑾》 , 这种现象才有所改观 , 只不过仍然有一些不法之徒成立微信号 , 假借南怀瑾的名义推广国学 , 顶着南怀瑾的声誉招摇撞骗 , 为非作歹 , 实际上做的正是欠缺中华文化礼义的表现 , 将南怀瑾的学说碎片化 , 既无礼 , 也无义 。碎片化的短语或许可以起一时的作用 , 但是见树而失其林 , 更是可惜 。南一鹏表示说 , 现代人每天接触大量资讯 , 而无启发;接受大量的碎片化资料 , 而无整合;所以产生偏见、滋生谣言 , 很容易误导大众 , 这也是标准的速食文化表征 。这些求一时眼球而不能心中生根的做法 , 正是文明肤浅的现象 。
我们不可否认南怀瑾在诸多领域的博学多才 , 甚至作出了诸多伟大的成就 , 尤其是南怀瑾在最后六年 , 为后世留下30万册珍贵藏书 , 内容涵盖儒、释、道、医学、军事等各领域 , 其中不乏一些孤本、善本 , 南怀瑾的学生已针对这些书籍进行整理造册、上架保存 。查旭东曾说 , 现在普通读者难以看到这些藏书 , 但今后有望将部分藏书转成电子版本与世人接触 , “由于工作量巨大 , 现阶段仍以保护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