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观刈麦( 二 )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 , 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 , 娓娓动听 。而且 , 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 , 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 。在《观刈麦》里 , 他虽然着墨不多 , 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 , 描写得生动真切 , 历历如画 。不仅写了事 , 而且写了心 , 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 , 颤栗了 , 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 , 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 。象“足蒸暑土气 , 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 , 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 , 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 , 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 。值得称道的是 , 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 , 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 , 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 , 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 。《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 , 心忧炭贱愿天寒” , 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 。《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 , 但惜夏日长” , 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 。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 , 深入底蕴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 , 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 , 更能震撼人心 。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 。他在诗歌创作中 , 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 , 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 , 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 , 感到自己没有“功德” , 又“不事农桑” , 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 , 到年终还“有余粮” , 因而“念此私自愧 , 尽日不能忘” 。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 , 十分难得 。这样一种对比 , 真是新颖精警 , 难能可贵 , 发人深省 , 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
希望对你有帮助 , 望采纳
观刈麦 全诗观刈麦
白居易(时为盩厔县尉)
田家少闲月 , 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 , 小麦覆陇黄 。
妇姑荷簟食 ,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 丁壮在南冈 。
足蒸暑土气 ,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 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 , 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 , 左臂悬敝筐 。
听其相顾言 , 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 , 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 ,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 岁晏有馀粮 。
念此私自愧 , 尽日不能忘 。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 , 这从诗题上可看出一点端倪 。“观刈麦”就是“看人家割麦子”的意思 , 既然是“观(看)” , 那就必然含有很重的叙事成分 。下面 , 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观”的 。
首先 , 作者设置了一个背景 。南风吹拂、麦翻金浪的五月 , 是农民倍加繁忙的季节 。可别小看这头两句 , 它既点出农民终年劳碌、从无闲日的景况 , 又写明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加忙碌的实情——这不仅启引了下文 , 而且为揭示主题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
然后 , 作者描绘了一个场面 。道路上 , 一家一户的妇女和小孩 , 挑着盛放饭菜的食具、提着水壶 , 去给正在割麦的家人送饭送水;田地里 , 那些青壮男子 , 只顾埋头不停地收割:哪怕脚下暑气蒸腾、背上烈日烘烤 , 哪怕已经累得筋疲力尽 , 他们都全然不顾 , 只是希望趁着夏天日子长好多干点儿活 。这是一幅多么繁忙紧张的“农家抢收图”啊!但在这里 , 我们不能只是从中看到农民劳作的辛苦场面 , 还要想到它背后隐含的一些东西 。

【古诗观刈麦】

接着 , 作者特写了一个细节 。一个怀抱婴孩、手提破筐的农妇 , 正在捡拾别人遗落的麦穗 。询问她的家境 , 原来是家里的田地都为交赋税给低押光了 , 家里无田可种 , 无麦可收 , 只好靠拾麦穗来充饥 , 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深深的悲伤 。诗句中的“遗穗”、“敝筐”、“饥肠”等词 , 令人浮想联翩;特别是“税”之一字 , 更是点出了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 。至此 , 我们才明白“少闲月”、“人倍忙”、“不知热”、“惜日长”的真正原因 , 我们才知道作者在诗中要揭示的深刻主旨——直刺当时社会繁重的赋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