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观刈麦( 四 )


听其相顾言 , 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 , 拾此充饥肠
听她望着大家说出的那番话 , 人人都不禁为之万分悲伤 。为了给官家纳税 , 她早已把自家的田产卖光 , 如今拣拾这些麦穗 , 只不过是为了填一填饥饿的肚肠 。割麦者和拾麦者 , 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 , 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 , 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今日的拾麦者 , 正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 , 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强烈的讽谕意味 , 自在不言之中 。
今我何功德 ,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 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 , 尽日不能忘
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 , 也不采桑 , 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 , 到年末 , 仓库里还存有余粮 。默念着这些 , 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 , 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 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 , 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写讽谕诗 , 目的是“惟歌生民病 , 愿得天子知” 。在这首诗中 , 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 , 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对比 , 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 。手法巧妙而委婉 , 可谓用心良苦 。
评解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多能曲尽人情物态 , 将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而且 , 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 , 蕴含着感情 。在这首诗里 , 诗人的心灵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 。他不仅生动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悲惨痛苦的生活情景 , 而且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难能可贵的是 , 诗人反躬自思 , 联想到自己 。在那个时代 , 诗人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 , 确实难得 。这样的对比 , 新颖精警 , 发人深省 , 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
观刈麦中表现麦翁矛盾心理的诗句力尽不知热 , 但惜夏日长 。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 , 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 , 娓娓动听 。而且 , 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 , 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 。在《观刈麦》里 , 他虽然着墨不多 , 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 , 描写得生动真切 , 历历如画 。不仅写了事 , 而且写了心 , 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
值得称道的是 , 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 , 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 , 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 , 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 。《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 , 心忧炭贱愿天寒” , 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 。《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 , 但惜夏日长” , 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 。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 , 深入底蕴 。
把《观刈麦》古诗改写成现代文不少于300字观刈麦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田家少闲月 , 五月人倍忙 。
夜来南风起 , 小麦覆陇黄 。
妇姑荷箪食 , 童稚携壶浆 , 
相随饷田去 , 丁壮在南冈 。
足蒸暑土气 , 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 , 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 , 抱子在其旁 , 
右手秉遗穗 , 左臂悬敝筐 。
听其相顾言 , 闻者为悲伤 。
家田输税尽 , 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 , 岁晏有余粮 , 
念此私自愧 , 尽日不能忘 。
译文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 , 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 , 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 , 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 , 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 , 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