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长卿山作文怎么写( 二 )


再来说《后汉书》的李贤注 。
第一个注解中说明东汉时广汉郡的白水县有白水关,非常确定 。唐代没有广汉郡 。
第二个注解中说白水关“在汉阳西县” 。案唐时汉阳郡即沔阳在今湖北武汉,这里所记载的内容不可能在湖北 。那么这个汉阳是哪里呢?
可能一:汉代的汉阳郡 。据《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汉阳郡是汉明帝时改天水郡设置 。西汉时,西县属陇西郡 。东汉时,西县属汉阳郡,即三国时的西县城,在今甘肃西和县西北 。
按《后汉书 隗嚣公孙述列传》记载,隗嚣向公孙述称臣在建武四年,而侯丹开白水关在此时之前,且至少在建武三年之前 。此时汉阳郡不在公孙述的势力范围内 。侯丹也就不可能在此地开关 。
且如果白水关在汉阳郡的西县,既与“北守南郑”的战略目的不合,也与注解二、注解三中《梁州记》记载的白水关地理位置不合 。
所以,这个汉阳也并非汉明帝时改天水郡设置汉阳郡 。
可能二:汉中郡的沔阳西县 。汉水古代又称为沔水,汉中的沔阳县因在沔水以北而得名 。在不同时期又经常被称为汉阳 。
沔阳西县的历史演变在黄盛璋的《阳平关及其演变》中作了较详细的分析:汉代有沔阳县,晋时桓温于公元322年平定四川设晋昌郡治白马城(今勉县武侯镇),刘宋又侨置华阳郡于浕口城(今勉县武侯镇),但本身都不是县治,仍隶属沔阳 。后魏正始年间(504-507),分沔阳宪置嶓冢,并属华阳郡 。隋初废华阳郡,改嶓冢为西县(607年) 。唐、宋、五代因之,这时西县就代替了汉魏六朝的沔阳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西县入略阳,将原属西县的铎水镇(今周家山镇西南)改为县,并将原在略阳的州治移到铎水县 。明初将州为县,洪武四年把县治从铎水移到明清时代的沔县城(今武侯镇),民国二十四年又从明清的沔县城移到东边的城关镇,为今勉县 。
《隋书 地理志》:“ 汉川郡 旧置梁州 。统县八,户一万一千九百一十 。
...西,旧曰嶓冢,大业初改焉 。有关官,有定军山、百牢山、街亭山、嶓冢山 。有汉水 。”
《旧唐书 地理志》:“梁州兴元府 隋汉川郡 。.......天宝元年,改为汉中郡,......”又说:“天宝元年,改为安康郡 。至德二年二月,改为汉南郡 。”同一件事《新唐书 地理志》记作:“金州汉阴郡,上 。本西城郡,天宝元年曰安康郡,至德二载更名 。”
不排除隋之汉川郡入唐曾改为汉阳郡之可能 。

此段《后汉书》说侯丹开白水关“北守南郑” 。因南郑即为汉中治所,李贤等作注很可能是为了附会此段记载,说白水关在汉中的“汉阳西县” 。因为很明显,说白水关在汉中的“汉阳西县”与此注所引的《梁州记》龃龉不合 。由此可见李贤等并不能分辩此白水关之所指 。
究其原因,是因为唐时的交通状况已经发生变化,从汉中到成都主要是从三泉县(唐初三泉县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北的大滩镇南,属利州;天宝元年,县移治今陕西宁强阳平关镇,属梁州 。见《新唐书》及《旧唐书》)南下绵谷县(今广元),然后至益昌(今广元昭化镇) 。李贤等未能了解,秦汉三国,成都、汉中交通的主线是要通过广汉白水县的 。因而就出现了所谓的“汉阳西县”白水关的说法 。

考古发现及出土文物也证明,白水关就在四川青川县营盘乡境内的白龙湖的中心湖的东北岸,与沙洲镇隔湖相望 。(段明聪《从白水关出土的五铢钱看五铢钱的演变》)
关于汉中入蜀路线的变化,这里附带说明 。据史料记载以及考古发现,历史上金牛道的中间路段,不同时期稍有变动:
秦汉时多走北路,即“白水关说”路线,通过广汉郡白水县 。

即今陕西勉县-大安镇-阳平关镇-平丘镇-广坪镇-四川青川县沙州镇一线,这里正是一条山谷断裂带,完全可以行军 。
以上的记载都说明,两汉时期汉中与成都的主要道路经过白水 。
从考古角度来说,在这条路线上,分布有多个汉代遗址,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宁强阳平关镇子龙山遗址和平丘镇枣林坝遗址 。而在后世的金牛道主线上没有发现任何汉代遗址或墓葬,而多为明清时代 。说明陕西勉县-大安镇-阳平关镇-平丘镇-广坪镇-四川青川县沙州镇是汉代通行的大路 。无怪乎刘琳也认为南北朝以前,金牛道的在勉县和广元昭化镇的主线是陕西勉县-大安镇-阳平关镇-平丘镇-广坪镇-四川青川县沙州镇-三堆镇-广元昭化镇了(《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 。而力之勤先生在《金牛道北段线路的变迁与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9卷第2辑,2004年6月)一文,对历史上金牛道北段的变迁论述尤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