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长卿山作文怎么写( 三 )


《中国文物地图集 陕西分册》宁强县:
子龙山遗址<阳平关镇阳平关火车站东北东汉>位于子龙山上,面积约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 。采集有铜铁蒺藜、铜镞、”当王天命“文字瓦当及绳纹筒瓦、板瓦残片 。1962年暴露土坑墓,出土陶俑、陶碗、陶杯等 。
“枣林坝古代居落遗址 位于今宁强县千丘镇西南约1公里处枣林坝的二级台地上,北靠嘉陵江,南至阳广公路 。东西约45米,南北宽约10米 。台地表层有少量的陶瓷片 。在距表层1米深处有大量汉代泥质灰陶片,以弦纹为主,蓝纹次之 。在汉代文化层下3米深处有新石器时期的夹沙红陶及泥质红陶片 。汉代文化层上遗有唐宋时期的瓷片 。”
在大安镇、徐家坝镇、广坪镇也都发现了汉代墓群 。(《中国文物地图集 陕西分册》宁强县)
另外,1954年因修宝成铁路,在今宁强阳平关镇古砖下发现“朔宁王太后玺”金印一颗,现存重庆博物馆 。按记载“朔宁王”是东汉初公孙述封隗嚣的封号 。史传的记载,隗嚣未曾入蜀 。此印很可能是隗嚣兵败,王元入蜀求救时遗落在今阳平关的 。说明今阳平关附近处在陇蜀的枢纽位置 。(《修筑宝成铁路青工李海章发现汉朝朔宁王太后印章》见《文物》,1954年7期140页)
自晋代至于唐宋,石牛道多取今阳平关镇向南沿嘉陵江至广元朝天一线 。这一点,从嘉陵江沿岸的行政建制变化就可以看出来 。后汉至三国,汉寿以北、白水以东、沔阳以西、沮县以南,没有行政建制,石牛道必经白水 。三国时在朝天东北置昭欢县,《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认为在今广元东北朝天,沙河至陕西阳平关镇之间,在嘉陵江岸,兹从之 。则此道三国时期已经被重视;晋代又分晋寿(即蜀汉汉寿,今广元昭化镇)置兴安县,治今四川广元 。隋改兴安为绵谷(见《旧唐书》) 。唐武德四年析利州分绵谷县置三泉县,为南安州州治,在今天四川广元大滩镇南,武德八年废南安州,以三泉县隶利州(治今四川广元),天宝元年,改属梁州,移治沙溪之东,即今陕西宁强阳平关镇唐渡擂鼓台村 。宋时三泉县直隶京师 。
而宁强线之有建制始于唐武德四年析利州为南安州所领嘉平县(《旧唐书 地理志》,《新志》作嘉牟,《两唐书地理志考释》认为嘉平县治宁强县南),但是武德八年与南安州同废 。可见唐时宁强附近经济人口还是不很稳定的 。而宁强县石牛道上的其余地名,除罗川、龙洞见于唐末记载外,其余均为元代以后才有记载(参《金牛道北段线路的变迁与优化》,李之勤,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9卷第2辑,2004年6月) 。说明宁强线石牛道至少是唐后的事情 。
明朝时候,置宁羌州(今陕西宁强),南路(即“朝天说”)在明清时代才得到较多利用 。在这一路线上所发现的多为明清时期遗址和墓葬,连唐宋发现都很少 。

第二,三国时期的白水关 。
三国时期的史籍中没有两个白水关的说法 。

《华阳国志 卷二 汉中志》记载:“又遣杨怀、高沛守关头”、“白水县有关尉,故州牧刘璋将杨怀、高沛守也 。”
《华阳国志 卷五 刘璋志》记载:“庞统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行,径袭成都 。璋既不武,又无素豫,一举而定,此上计也 。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数有笺谏璋遣将军还 。’ 刘主然其中计 。即斩怀等,遣将黄忠、卓膺、魏延等勒兵前行 。…”
《先主传》记载:“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 “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 。”
《庞统传》记载:“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 。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
从所有记载来看,很明显,关头、白水、白水县是一个地方,没有第二个白水关 。
又《三国志 法正传》载法正与刘璋书曰“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门,今二门悉开…”云云,即言益州东、北两面,门户洞开 。鱼复与关头并称,则关头并非泛指而是专名,即白水关之别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