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环保的诗词

我国的古诗是文化瑰宝,其中不乏环保教育的资源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熔铸了多少脍炙人口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诗篇 。过去我们教学古诗,只重视常规的诵读、欣赏与应用,但当今,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古诗教学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 。在古诗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呢?
一、感受古诗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培养环保意识 。
我国古典哲学中有一个根本观念叫“天人合一” 。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强调人是在大自然中孕育的,人与自然有生命的共感,所以在人类的情感中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热爱,又有一种对人文艺术的亲和感 。这充分反映在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 。古代田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自然风物,享受自然的美好,诉说自己追求的理想,感悟自然深刻的哲理 。
可看看陶渊明 。他宁愿贫困潦倒,也要辞官归隐 。在《归园田居》的第三首中,他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劳动归来,虽孑然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 。这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归隐的自豪!
又可看看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过故人庄》,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风景: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菊花和谐地打成一片,将淳朴的生活美深深地融入诗作中 。这是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还是“淡到看不见诗”的诗?(闻一多《孟浩然》)
还可看看王维 。他在《鸟鸣涧》中,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描写了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静美澄明;他在《山居秋暝》中,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清新静谧的画面荡涤读者的胸襟,给人以恬淡宁静和无尽的遐思 。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美景使人倍感舒适,使人在大自然创造的美景中领悟到生命的美好 。
再看看欧阳修 。他在《画眉鸟》中写道:“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人对于仕宦之途深感厌恶,因而向往隐居山林的生活,故作此诗,借着画眉鸟的啼声抒发自己胸中的郁闷 。鸟原来是自然界的产物,只有回归自然,才能展现出它的天赋 。鸟类如此,何况是人呢?惟有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才能一展抱负 。诗中的“锁”,代表诗人内心解不开的结,而金笼就好比荣华富贵,如果能抛开这一切,隐归山林,或许还能找回真正的自我!
美好的自然让人忘却了名利得失,平复了世事沧桑带来的孤独抑郁,舒展了思绪 。人已经融入了自然,他们的情与万物产生了共鸣 。幽静美好的自然环境,已不仅是生存居住的简单条件,更是保持节操、锤炼品格、提升品位的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自然在这里显示了伟大的征服力 。
大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美好的享受,更开启了人类智慧的闸门,丰润了人类的情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的顿然醒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的自我激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豁达进取,“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博大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的厚重亲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的故土乡情……无不是环境孕育了诗人的理性情感,启示着人们认识生命的价值,引导人们向善向美 。
古典诗词,特别是山水田园诗“天人合一”的丰富内容告诉我们:没有了大自然,就没有了美;没有了大自然,就没有了启动人类灵动智慧的钥匙;没有了大自然,人类的感情就会缺失 。这些诗的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可让学生明白:保护自然界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这就从学生的思想意识上获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启示,把环境保护当成一种理念植根于大脑深处,从而时刻要求自己 。
二、感悟古诗中“环保信息”的启示,强化环保责任 。
环境造就了诗人 。土地、水以及相应的森林、草原,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正是古代充足的生存资源,给古代山水田园诗以丰富的养料,瑰丽多彩的诗篇、清新奇崛的诗句才层出不穷 。但现在许多地方,土地沙化了,水被污染了,森林被砍伐了,草原不长草了 。资源在耗竭,环境在恶化,我们的生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我们能否从古诗中获得生存的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