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人性本恶|人性本恶——《荀子性恶》

荀子人性本恶(人性本恶——《荀子性恶》)荀子人性本恶|人性本恶——《荀子性恶》



(一)我们说起儒家,一般是说孔孟之道,但是实际上这么说太简略 。
孔子桃李满天下,他死后呢,问题就来了 。
学生太多,大家对问题的看法不一致,又不能找老师来评判,所以就看不顺眼,慢慢儒家学派开始分裂 。
也有人认为孔子弟子们着重学习的教材不一样,有的《礼》学的好,有的《春秋》学的好,这些不同造成的分裂 。
《韩非子?显学》里讲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
但是大家注意啊,这个不是说儒家分为八个彼此存在差异的不同的学派,而是儒家内部先后出现的最有势力的几个宗派 。
他们争的是谁才是儒学正宗 。
其中:
子思(孔子孙子)——孟子——乐正子
是有清晰的传承关系 。
其中孙氏之儒就是指的荀子,荀子呢,是赵国人,名字叫做况,他的字可能是卿,古代荀和孙同音,为了避汉宣帝刘询的讳,也成为孙卿 。荀子在孔门的师承关系据考证是这样的:
子夏——子弓——荀子

【荀子人性本恶|人性本恶——《荀子性恶》】

子夏这一派呢,比较有现实主义情怀,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不是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天应该是蔚蓝的,水应该说清澈的,而是这个世界实际是怎样的,面对这个雾霾笼罩自来水各项指标超标的现实,我们在讨论怎么让大家都过得舒服点 。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荀子很长寿,他开始在燕国呆过,五十岁才道齐国游学,在稷下学官三为祭酒,祭酒就是校长,也就是三次被评为首席专家,后来去楚国,春申君让他当兰陵令,兰陵在什么地方?据考证是现在的山东临沂 。
我们知道荀子生活的年代是战国,东周分为春秋阶段和战国阶段 。
那么战国和春秋有什么不同呢?概括点说就是:更加堕落了 。
春秋时代是礼崩乐坏,但是大家还知道什么是礼乐,到了战国,大家连礼乐的幌子都不愿意打了,撕了面皮赤膊上阵,争夺领土和财富,
“血腥与与贪婪齐飞,野心共暴力一色”
说起荀子的一生啊,真是一言难尽,如果古籍中关于荀子的记载均为真的话,那么此君绝对是个“祥瑞”:
他在燕国,发生了燕王哙禅让的大动乱,
他在齐国,结果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城;他去了趟秦国然后回赵国老家,于是长平之战打响;他还赖在邯郸不走,于是有了邯郸之围,最后春申君收留了他……春申君的结局,你懂得 。
所以对老百姓来说,这个世道简直坏透了,所以各式各样的思想学说就纷纷出炉,给这个无药可救的世道开方子 。
大家开的方子不同,同行是仇家,彼此互相拍板砖 。荀子的这篇《性恶》主要就是针对孟子的 。
(二)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开篇立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这是经典的议论文写法,先亮出论点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
这个 “伪”字,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鍇说:“僞者,人爲之 。非天眞也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在荀子的理论里,什么叫人性,人性就是那些人身上那些不可以学,不可以做的素质 。如果学习了就会做了,好好去做就能成了,百思特网而且是经过你思考的了去做那些事情都称之为伪 。
那么人的本性,就是那些不用学就会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