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人性本恶|人性本恶——《荀子性恶》( 二 )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
人生来就会追求利益,由着这个性子,人就会相互争夺而不动什么是辞让了;
这个利益,不能简百思特网单的理解为金钱,比如对小婴儿来说吧,利益就是指食物和玩具 。
你们可以观察一下,你把小婴儿的奶瓶抢走,看看他们什么反应,或者去幼儿园实习一天,绝大部分的幼儿打闹都是由于抢夺玩具产生的 。而后幼儿园阿姨就要反复强调,小朋友要学会分享,一起玩什么的 。
人生来就会嫉妒他人,由着这个性子,人就会相互残害而不动什么是忠信了;
小宝宝八个月就知道气怀,妈妈抱别的宝宝,就会表示抗议,妈妈夸奖别的宝宝,他也会很愤怒 。我曾经问我过儿子,想不想要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我儿子干脆利落地说:不要,然后理所当然地给出理由,妈妈是我的 。妈妈跟我玩 。
人生来就喜欢声色娱乐,由着这个性子,人就会淫乱,而不懂什么礼义文明了 。我相信这点在我的课上偷偷看电影的同学会深有感触 。
我曾经在我教过的一个班里做过调查,写出自己人生中最想要的东西,结果一大半的男生的list里都有“美女” 。所以他们长大后干出点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事情一点也不奇怪 。
(三)所以呢,荀子痛心疾首的说: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
总之,顺着人天生的性情,结果就是你争我夺,不守本分,不讲道理,而最终归于暴虐 。
危险啊,危险,那么怎么办呢?
荀老师给指出一条光明大道: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
所以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 。
最后总结: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
(四)然后呢,荀子举了两个形象的例子:“枸木”:通“钩”,弯曲,弯曲的木头 。
“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 。”
檃栝(yn ku ):竹木的整形工具 。烝(zhng ):同“蒸”,用蒸气加热,这是为了使被矫正的木材柔软以便矫正 。
所以弯曲的木料一定要依靠整形器进行薰蒸、矫正,然后才能挺直;
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 。砻(lng ):磨 。厉:同“砺”,磨 。不锋利的金属器具一定要依靠磨砺,然后才能锋利 。
物且如此,那么人呢?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
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能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治理好 。
“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
人们没有师长和法度,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就会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 。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
饰:通“饬”,整治 。
古代圣明的君王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因此给他们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强制整治人们的性情而端正他们,用来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而引导他们 。使他们都能从遵守秩序出发、合乎正确的道德原则 。
“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z su)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 。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
性恶这篇呢,很长,但是基本观点在我们选的这前两段里差不多说清楚了 。
(五)后面的一大部分是对孟子的反驳 。
荀子比孟子小很多,孟子就算不同意他的观点也驾鹤西去无法反驳了 。
或者也可以这么理解,经过一百年的残酷争斗,空气中每个分子都弥漫着血腥的气味,荀子已经不能像孟子那样在从容品味时代的黑暗,回味昔日的荣光,坚信人性的善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