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学习诗词从哪些书籍看起知乎( 三 )


在诗词创作中,意象塑造是最为重要的 。意为立意,象为结象 。意为作者的主观思想,如观念、意识、情感、志趣…等 。象指客观物象,包括景象、事象、物象、现象、幻象…等 。立意后,要求作者找个“形象大使”以代替自己发言,而不是直接说出来 。如大家知道的《离骚》中即以美人,芳草作为“象”来抒发作者热爱国家的“意” 。
通过以上简述,我的观点是,要写好格律诗词,首先要有“技术层面”的功夫,即是懂得,熟悉“四声、平仄、押韵、对仗、拗救…”等 。其次是“艺术层面”,要在“意象、意境、语言、章法、布局…”上下些功夫 。对古典格律诗词要;继承传统,去粗取精,发扬光大,走出新路 。
如上所言仅对学习,鉴赏,写作格律诗的一点粗浅体会,肯定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方家、诗友斧正为盼!
在格律诗的每一种诗体中,只有什么平格式是固定的(1)
介绍律诗中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已故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在《诗词格律》一书中介绍了一种律诗中特定的平仄格式,即在五言律诗“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律诗是五言律诗的扩展,因此,在七言律诗“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律诗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律诗中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律诗的第一字、七言律诗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
王力先生指出,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有这种平仄格式,可见它是正规格式 。如杜甫《月夜》一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中的“遥怜小儿女”一句,就是“平平仄平仄”的格式 。杜荀鹤《山中寡妇》中的“任是深山更深处”一句,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 。
本人的浅作《七律 重看窦晓璇主演的有感》一诗中的“微步凌波棍花美”和“披靠扬鞭纵刀马”两句,就是依照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 。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 。
所有汉字根据四声分为两类: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古音的入声也属于仄声 。
诗词创作是要讲究平仄协调的 。这种协调的原则就叫格律(即平仄) 。
诗词格律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 。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通俗的说就是写律诗时的一种格式,就好像乐谱一样,把谱子给你只填词就行了 。不过自己感觉这个还是很严格的,五言的就是五言的,七言的就是七言的,一点也不能乱 。以下的是摘自海港漫步论坛,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五言和七言律诗都有四种平仄格式,死记硬背是很累的,但如果掌握了其中的诀窍,就好象掌握数学公式一样,可以把律诗说有的平仄格式推导出来 。
首先我们要记住五律的四种平仄句型共二十个字,然后注意是平起式(第一个字是平声)还是仄起式(第一个字是仄声) 。
(2)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现在拣重要的谈一谈 。
⑴工对 凡是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 。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 。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 。反义词也算工对 。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 。象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 。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 “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 “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 。
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 。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 。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 。《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 。象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 。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是缺点 。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 。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