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托物言志的诗有哪些( 六 )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 。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明刊本《唐诗画谱》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 。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 。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 。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 。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 。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 。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 。“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 。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 。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 。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
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五古】
禁署寒气迟,孟冬菊初坼 。
新黄间繁绿,烂若金照碧 。
仙郎小隐日,心似陶彭泽 。
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 。
今来此地赏,野意潜自适 。
金马门内花,玉山峰下客 。
寒芳引清句,吟玩烟景夕 。
赐酒色偏宜,握兰香不敌 。
凄凄百卉死,岁晚冰霜积 。
唯有此花开,殷勤助君惜 。
[钱尝居蓝田山下,故云 。]

年代:【唐】 作者:【郑谷】 体裁:【七绝】
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
注释
【注释】:
这是一首咏物诗 。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 。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 。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 。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 。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 。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 。“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 。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 。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 。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 。“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 。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 。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 。”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 。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 。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