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背古诗词( 六 )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 。”(《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 。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 。梅花,它开得最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 。是它迎来了春天 。但它却“无意苦争春” 。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 。“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 。从侧面讽刺了群芳 。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 。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 。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 。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 。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 。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 。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 。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 。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 。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 。这是第四层 。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 。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 。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 。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 。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 。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 。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 。“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
4\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
巧笑东郊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
∩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 。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 。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 。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 。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 。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于此 。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 。梨花落后,清明望 。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 。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 。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言外 。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 。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 。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 。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