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韵脚格律大全 关于韵脚和诗词格律( 二 )


尾韵(Rhyme):则指单词结尾的字母重复,如great和bait 。
3.2
而一行诗中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押韵形式,如:
The light that lies in women's eyes.
这行诗中有头韵light和lies,谐元韵light、lies、eyes,还有尾韵lies和eyes 。
3.3
英语诗歌的行与行之间的押韵格式则被称为韵法(rhyming scheme) 。常见的有两行转韵(AABB)、隔行押韵(ABCB)、隔行交互押韵(ABAB)和交错押韵(ABBA)等 。
如这四行诗: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
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
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
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
即为abab押韵格式,详细分解如下: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a),
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b),
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a),
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b):
4.
英文诗歌的章法也可以受到形式的限制,如商籁诗(十四行诗 - sonnet):
商籁诗须遵守:十四行,五音步,抑扬格这种形式 。即全诗共十四行,每行五个音步,而音步的韵律是抑扬格 。
这种形式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在十六世纪中传入英国,为伊丽莎白时代的文人所宠爱 。诗人如莎士比亚、斯宾塞及西德尼都写下过很多著名的十四行诗 。到十八世纪,十四行诗又受到冷落 。后来才浪漫派诗人济慈、沃兹沃斯等人复兴 。
英文的商籁诗两种类型:即意大利式(Petrarvhan)及莎士比业式(Shakesperoan),或称英国式 。
4.1 意大利式:
由意大利诗人皮特拉克(Petrarch)所创,全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八行(The Octave),由两个四行诗体(Quatrains)组成,韵脚是abbaabba;第二部分有六行(The Sestet),韵脚可有不同形式 。严格的意大利十四行诗,前八行结尾,诗意应告一段落,而后六行又转入新的诗意 。
4.2 莎士比亚式:
全诗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三个四行诗体组成,韵脚可交替进行 。第二部分双行诗体 。是最后是押韵的双行诗体 。全诗韵脚是ababcdcdefefgg 。莎士比亚式诗中意境一气呵成,直到最后双行诗体,为全诗高潮 。
谢谢支持。
诗词格律.韵脚如何规定的? (详加例)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拚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 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u 、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又如:江南曲 [唐]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 。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 。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古代的字音和现代的字音并不是说完全不同,相同的当然会押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