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国文古诗词 语文一年级上册全部古诗( 七 )


近体诗:绝句:4句 1、2、4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 , 一句五个字称“五绝” , 七字称“七绝”
律诗:8句 , 4联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 , 一句五个字称“五律” , 七字称“七律”
(颔联、颈联对仗)
词: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组成:词牌名、题目
分类:小令(58字以下)、中词(59~90字)、长词(91字以上)
风格:婉约派、豪放派
曲:组成:宫调(曲调)、曲牌、题目
文学风格
从文学风貌论 , 七古的典型风格是端正浑厚、庄重典雅 , 歌行的典型风格则是宛转流动、纵横多姿 。《文章辨体序说》认为“七言古诗贵乎句语浑雄 , 格调苍古” , 又说“放情长言曰歌”、“体如行书曰行” , 二者风调互异 。《诗薮》论七古亦云:“古诗窘于格调 , 近体束于声律 , 惟歌行大小短长 , 错综阖辟 , 素无定体 , 故极能发人才思 。李、杜之才 , 不尽于古诗而尽于歌行 。”则在七古、七律之外 , 因其风格的差异视七言歌行别为一体 。《昭昧詹言》说“七言古之妙 , 朴、拙、琐、曲、硬、淡 , 缺一不可 。总归于一字曰老” , 又说“凡歌行 , 要曼不要警” 。“曼”即情辞摇曳、流动不居;“警”即义理端庄、文辞老练 。这些评论 , 都揭示了七言古诗与歌行在美感风格方面的不同 。尽管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 , 以七古的笔法写歌行、以歌行的笔法写七古 , 一度成为时尚 , 然而在总体上仍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 。举例来说 , 杜甫《寄韩谏议注》、卢仝《月蚀诗》、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李商隐《韩碑》等 , 只能是七言古诗;而王维《桃源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长恨歌》、韦庄《秦妇吟》只能是七言歌行 。
表现的手法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 , 中国最早流行 , 且至今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 二曰赋 , 三曰比 , 四曰兴 , 五曰雅 , 六曰颂 。”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 , 四诗风雅颂” 。
这“六义”中 , “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 , “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 ,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 , 《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 , 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 , 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 , 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 , 《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
兴:是托物起兴 , 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 , 起也 。取譬引类 , 起发己心 , 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 , 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 ,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
这三种表现手法 , 一直流传下来 , 常常综合运用 , 互相补充 , 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 , 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 , 运用也灵活多变 , 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 , 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 , 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 , 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 , 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 , 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 , 但在现代诗歌中 , 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 , 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 ,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 , 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 , 或方于貌 , 或拟于心 , 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 , 便有许多例证 。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 , 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 , 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 ,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 /在我的心里荡漾 。把“云彩”“金柳”都当做人来看待 。以人拟物的 , 如 , 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 , 把我比作灯火 。当然 , 归根结底 , 实质还是“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