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策略与古典诗词教学 如何指导学生高效积累古诗词( 五 )


怎样指导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把整组教材进行合理规划,整合所有有用的资源,在不同块状教学中,梳理出一个序列来,就是把两条线梳理出来,单元主题作为纵线贯穿几篇课文,横线就是语文知识点训练项目,在主题的牵引下盘活,有效地完成单元教学任务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组“壮丽的祖国山河”,有四篇课文:《古诗两首》,《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语文园地》,这里面只有一篇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 。这个单元的主题线是赞美祖国物产丰富、景色迷人,这是一条主线(纵线);横线是,第一,通过朗读体会“美”是用那些词句写的,无论是古诗、散文,优美词句是这个单元的重点,让学生不但能找出来,而且要体会好在哪里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美妙的修辞方等,该讲就讲,该读就读,让学生读出为什么这么美?怎么写的这么美?哪个词语让我觉得这么美?第二个训练点是体会文章结构的精妙之处 。《美丽的小兴安岭》,首尾呼应;《富饶的西沙群岛》怎么富饶?特点:海水、岛屿、物产、鱼……《香港,璀璨的明珠》大城市的繁华怎样写的 ? 这一单元学习完后,孩子们学习到:写景要抓住特点写,可以首尾呼应,写特点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也可以按方位顺序写 。《语文园地》介绍一处景物时,学生就不会为难了,顺利的完成了读写结合 。
语文课的本质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 。“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不落实,完全被对话、纯粹的朗读所代替,课堂上学生就学之甚少了 。“练”指的是什么?不能只认为“写”就是“练”,这是狭义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教低年级阅读课时,很困惑,好像一节课不动笔的话,这节课就不完整 。这篇文章一课时完成必须动笔,如果两课时,第二课时动笔也可 。“练” 的形式可以是写,可以是说,也可以是读,也可以试看,我们说的“练”应该在每一课的学习中必须有练,不管是什么形式 。“练”的点在哪?把握不好的话,就关注课后练习题,有的是学法训练点,有的是基本功训练点,请不要忽略了,它往往比课标中的阶段目标更细化、更具体 。
(一)做一位有“学品”、有“文品”的语文教师,对于文学性文本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
语文教师要有“学品” 。如果教师学科知识不够,谈什么教学方法都白搭 。要把教学当作一门专业,教师必须审视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否准确而丰富 。衡量一堂课的好坏,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学科本位的价值获得,二是教育学的含量 。这两者恰恰要靠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准和教育教学能力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而前者是前提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中,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要读进去 。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忘乎所以 。读文本,要走出来 。要品味文本的语言,找准理解、欣赏、积累语言的训练点;要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以便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 。还要揣摩写法,找准让学生了解、借鉴的重点 。要细读文本,反复读文本,从中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编者编写意图,读出情感、情境、情趣,读出语言风格、味道,读出写法的个性、精妙 。要把感情、语言、写法结合起来认真体会 。细读文本的过程,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是自己被打动、被征服、对文本越来越喜欢的过程,是对文本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渐感悟的过程 。对文本喜爱,进而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教学 。
语文教师要有“文品”。教师要尽心积淀于课堂后,有意识地自我修炼、积累经验,特别要注意为自己的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 文学素养的提升 。例如,窦桂梅老师在清华附小带领老师们开展“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围绕《三打白骨精》的教研,老师自觉阅读了《西游记》原著,读了《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西游记与民俗文化》、《名家读西游记》、《西游记漫化》、《看罢西游不成经》等等评论著作,《文学理论》、《文学概论》、《当代西方文论》、《中国叙事学》、《叙事诗学》《叙事学的中国之路》《现代小说美学》等文艺理论书籍 。《三打白骨精》的教研活动结束后,老师们还陆续共读了儿童文学名著《长袜子皮皮》、《朗诵学》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