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里的撞韵指什么?( 二 )


诗里的撞韵指什么?

浅谈格律诗中,什么是挤韵,撞韵和连韵大家都知道格律诗很美 。一是视觉美,每句字数相等 。二是节奏美,按平仄而写 。三是韵律美,按规定押韵 。
它必须具备两大因素:一.意境 二.格律(在五言律诗或七言律中,颔联和颈联还必须对仗 。在绝句中可对可不对仗)两大因素缺一不可,不然就是打油诗或顺口溜 。
如果把意境比作一首诗的灵魂,那么格律就是它的身躯 。
格律包括平仄和押韵,押韵有很多禁忌,忌复韵、出韵、倒韵等等 。我这次只是简单讲什么是挤韵,什么是撞韵,什么又是连韵,与大家共同学习 。
挤韵:顾名思义,就是在一首诗中不是韵脚的地方,也出现了和韵脚相同的字 。挤韵又称犯韵或冒韵 。
如王安石的七绝《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

【诗里的撞韵指什么?】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
第二句“钟山”和韵脚“山”,这种现象就叫挤韵 。而且白脚(指不押韵的句末字)“岸”是韵脚“间”、“山”、“还”的仄声,这种现象又叫撞韵 。
这首诗虽然挤韵又撞韵,但却是千古名诗 。由于作者具有高深的文字驾驭能力,对整首诗没有影响 。但是像我们初学者写格律诗时,尽量要避免 。
什么是撞韵?撞韵就是指不是韵脚的字(也叫白脚),是韵脚的仄声字 。如:韩愈的《初春小雨》,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等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
这首诗中韵脚是:山、船、天,白脚“散”是它们的仄声 。这样就是撞韵 。
还有我自己写的这首七绝,由于忽略,也撞韵了 。
《渔翁钓秋》珍妮
风催枯叶归根去,
雁过西山落日留 。
水面红霞飞锦绣,
渔翁独钓一江秋 。
这首诗中“绣”是韵脚“留”和“秋”,同韵母的仄声字,所以是撞韵了 。以后写诗时,我会注意的,这种现象不会再发生了 。
什么是连韵呢?在一首诗中,接连押同音字韵,就是连韵 。隔行押还是允许的 。
请解释下古诗中的仄韵,平韵,上,下阕.怎样看诗词是仄韵平韵呢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 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 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 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只有五言、 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 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唐以后, 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 。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 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 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 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 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 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 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 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 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 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 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 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 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 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 。一类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 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以t,p,k收尾的入 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 气爆破出声 。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比如英文 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 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 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 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