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里的撞韵指什么?( 三 )


在现代诗词中 ian和an撞韵吗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 。诗歌欣赏要具备如下的知识:
1.如何品诗 。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 。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 。
2.读诗入意境 。欣赏诗歌还要“读” 。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 。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 。
3.提高欣赏情趣 。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 。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 。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 。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 。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
诗词中的押韵怎么理解古典诗词押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狭义的押韵,是指在一定的句式中使用相同的“韵脚”,例如律诗,每两句的最后一个字韵脚是相同的 。所谓韵脚,按现代普通话讲,就是在一定句式中两个或者几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其韵母应该是相同的 。但古代由于每个字没有统一的拼音,加上各地方言很多,就是在同一个地方有时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朝代发音也不一致,所以要使用“韵书”来统一音韵,这个东东很复杂,我的观点是:现在没有必要去深入研究它,按拼音字母押韵就很好 。广义的押韵,是指诗词的每一句都是要讲“平仄”的(古风、乐府等除外) 。所谓平仄,也可以用现代普通话的拼音字母来简单举例,平就是阴平、阳平的发音,所谓仄,就是第三、第四声(上声、去声)的发音 。古代韵书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外,还有个“入声”,这个入声一般是比较短促的发音,在现代普通话中阴阳上去中都有,也很复杂,同样没有必要去研究它 。为什么古典诗词押韵呢?因为古典诗词,是可以吟唱的,尤其是词,那一般是要配乐演唱的,押韵时韵脚相同,吟唱起来就很顺口,并且容易记忆;如果加上平仄,每句诗词吟唱起来发音就有高有低,婉转动听,如果没有平仄就可能是扯着嗓子喊,或者有气无力一直向下低沉,或者一直向上搞“高八度”、甚至超八度,那就不是诗歌了 。所以,中国古典诗词的吟唱是与现代诗歌的“念诗”不同的,不仅语言美,而且音韵美,这是洋夷所谓“诗”难以企及的 。
古诗词中的韵点的意思诗词的“压文韵”“压箫韵”,指韵脚压在那个韵母上 。这是诗词的规矩之一 。“压文韵”的韵脚韵母是“yun”,下面的君 耘 文 闻 分 即是;“压箫韵”的韵脚韵母是“ao”,下面的 潮 桥 摇 箫 僚 即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