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品德极为高尚多次拒绝担任君主 重视情谊 是孔子推崇的圣人 也是司马迁盛赞的君子

季札是吴王寿梦第四子,仁德宽厚,知书达理,吴王非常喜欢他,想把王位让给他 。季札并不想当王,于是三次让位,两次出走,躲到山野耕作 。他的谦和感动了吴国人,人们都非常敬重他 。后来人们评价他是:视富贵如秋风,不羡王位的千乘王 。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 。

贤人奔吴,寿梦称王
吴国虽是蛮夷,但与中原周边国家关系密切,在蛮夷与文明中也最为矛盾 。这一切,都要从吴国最初的历史讲起 。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 。古公亶父将周人迁到岐山之下,恢复后稷与公刘之道,发展农业,定居生活,周人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古公亶父看中了小儿子季历,与自己的孙子,季历之子——周文王姬昌 。他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认为姬昌可以继续兴盛周人的事业 。
古公亶父的想法,泰伯与仲雍自然知道,但按照周的礼制,王位应当传给嫡长子,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季历 。为了保证季历的顺利继位,他们两人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乃二人亡如荆蛮,纹身短发,以让季历” 。为了将王位让给季历,两人从陕西岐山下的周原,一路拔山涉水,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今天的太湖流域 。
他们以文明人的身份到来,接受了当地土著的习俗,开始纹身披发,学习当地人的生活习惯 。当地的土著人知道他们的来意后,也被这种精神感动,“蛮荆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一个揉合了周文化与蛮荆文化的吴国,就在太湖流域建立 。
其后的吴国历史,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直到第十九世的吴王寿梦 。《史记》上说:“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此时的吴国,终于从楚国的附庸,变为一个强国 。“于是吴始通中国而与诸侯为敌”华夏诸国开始注意这个蛮夷之国,吴国亦将目光投向了文明地带——中原 。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便是我们的主角季札,而他则身处在一个礼崩乐坏又夷夏交融的时代 。

季札其人,辞让王位
季札是寿梦的小儿子,也是寿梦最喜爱的儿子 。寿梦在位时,与鲁成公有过相会,鲁成公为他演奏了中原的礼乐,引得寿梦叹息:“於乎哉,礼也!” 。在寿梦的心里,深藏着一个矛盾,吴人自诩为蛮夷,却又是周王室之后,他们对华夏文化有种特殊的感觉 。季札与披发纹身而又好为武斗的吴人有所不同,在寿梦四位儿子之中,他最有贤德 。他对待中原文化十分友好与倾慕,博学精通于礼乐历史,在以蛮夷自居的吴人中,他是一个另类 。
寿梦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或许他觉得季札是吴国改变蛮夷形象的一个契机,便欲传王位给他 。季札知道自己祖先的历史,也明白礼乐制度下自己无权继承王位,便拒绝了王位:“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寿梦无奈将王位传给了长子诸樊,但却也叮嘱诸樊,死后不可传子,要将王位传给季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