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品德极为高尚多次拒绝担任君主 重视情谊 是孔子推崇的圣人 也是司马迁盛赞的君子( 二 )


诸樊临死之时,将季札叫来,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接受王位 。季札却用礼制一再推辞:“夫适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并用子臧让国的典故,表示自己的心意 。吴国当地的百姓深知季札贤明,都为之请愿立他为王 。季札仍然坚持,“不受而耕于野”,逃出城,到达荒郊野外耕作,以示自己不接受的决心 。吴人这才作罢,诸樊也将其位传于其弟余祭,像寿梦一样叮嘱余祭死后传为于季札 。
深知周礼嫡长子继承制的季札自然不会接受王位,但或许在他内心的深处,对待王位本来就是反感的 。身为吴人的他不得不接受蛮夷的身份,但却心向中原文明,如若成为吴王,是他改变吴国还是吴国改变他呢?厌恶征伐而好礼乐的他,不愿意处于一个身不由己的王位 。又或许,他不愿重蹈祖先的覆辙,太伯让贤而自成蛮夷,是他心中不愿回忆起的家族旧事 。

出使中原,挂剑留名
余祭继位后,季札奉命出使自己心心念念而又心向往之的中原,在这里他真正感受到了正统礼乐文化,也使得中原诸侯对他,对吴国人刮目相看 。季札出使第一站便是礼乐之乡,周公之地——鲁国 。不知道是鲁君真心欢迎季札还是想考验这个名声在外的吴国人,一口气给他演奏了二十几首乐曲 。但每一曲,季札都以他广博的知识与广阔的眼界做出了准确的评价并判断出处,使得在座无不赞叹不已 。
当他听到《周南》,他感叹道:“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听到《齐》时,赞美道:“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演奏《唐》时,他讲述出了上古帝尧的功绩:“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
最后,他观赏了舞蹈《韶箾》,叹为观止道:“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 。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认为德行已经到达了极点,不敢再继续观赏下去 。这一次,季札观赏到了他一生都未所见的礼乐,而他也与礼乐完全融为一体 。后人评价这次观乐道:“季札贤公子,其神智器识,乃是春秋第一流人物,故闻歌见舞,便能尽察其所以然 。”
离开鲁国后季札来到齐国,帮助大夫晏平免于祸乱 。到了晋国,听到钟声告诫孙文子,使之终生不听琴瑟,并预言晋国最终政在三家 。其中在出使徐国时,诞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子相交的故事——季札挂剑 。
季札向北路过徐国,朝堂上拜见徐公时,徐公对季札的佩剑心生喜爱,碍于面子没有说出 。季札从徐公的表现与表情中看出了他的心意,但季札还得出使其他国家 。对于一位公子贵族来说,配剑不仅是礼仪更是其尊严与身份的象征,季札便未在当时将佩剑赠予徐公 。等到季札出使他国,返回徐国时,徐公已经去世 。季札亲自到徐公墓前,解下自己的佩剑,挂在徐公墓前的树枝上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