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佛指舍利的诗句( 三 )


赵仆初往生有舍利子吗
一代宗教领袖赵朴初的最后归宿来源:新浪人物节载这位乍看上去谜一样的爱国宗教领袖 , 为什么想践“年年约” , 又为什么要不肯罢休地“报答灵山”?兴许 , 遗嘱中“死亦无憾”的他 , 从未期待过一个形而下的俗世灵堂 , 一个存留人间的最后归宿 , 他向往的只是一个形而上的精神皈依 , 一个堪以彰显“人间佛教”的道场 。
2004年6月12日上午10时许 , 87岁的陈邦织女士 , 看上去有些手足无措 。
过去的50年里 , 作为一个宗教领袖的夫人 , 她和赵朴初一起见过众多国家级外宾 。
然而 , 无锡灵山大佛脚下的她 , 面向缅怀赵朴初的人们 , 只是微微鞠躬或者作揖 。
捏在指间的发言稿 , 颤巍巍地抖动着 , 好像根本就没有念 。
末尾 , 人们才听到这位宗教领袖的遗孀 , 以残留着淮扬方言的准普通话说:“我不会说话 , 也从未在公开的场合跟这么多的人说过话 。
说得不好 , 请大家体谅 。
”此前一天 , 陈邦织在大佛脚下的这个“新家”里 , 好几回无语凝噎 。
这是一座青砖灰瓦的京式四合院 , 门前的金银花还没来得及绽放 。
内里的家具陈设 , 一如北京西城南小栓胡同1号 , 那个他们夫妇居住了40余载的家 。
摆放着兰花的书房里 , 搁着一摞《赵朴初韵文集》 , 正房以及附设于左右的两个耳房 , 空荡荡的 , 唯有墙壁上的照片和诗词 , 行云流水地叙述着赵朴初94年的人生路 。
无尽意斋 , 是赵朴初生前的书斋名 。
陈邦织实在想不起来 , 1960年代的赵朴老为什么取了这么个名字 。
她只知道 , 无尽意 , 依佛教的解释 , 乃圆融无碍之意 。
佛教中有个无尽意菩萨 , 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意 , 而发心上求无尽意之诸佛功德 , 下度无尽意之众生 。
赵的生前友好认为 , 上求无尽意之诸佛功德 , 下度无尽意之众生 , 是人间佛教的精神 , 赵朴初以无尽意命名他的书斋 , 显示其“人间佛教”的毕生追求 。
陈邦织并不打算住在这个“新家”里 , 尽管这里藏有赵朴初居士圆寂后的两颗舍利子:一块眉骨 , 一颗牙 。
赵是安徽太湖人 , 陈觉得 , 赵的舍利和无尽意斋 , 在他辞世4年后归宿于太湖畔的灵山大佛脚下 , 皆殊胜因缘所致 。
88米的露天青铜大佛 , 距无尽意斋不足百米 。
泛舟太湖 , 人们发现微笑而慈祥的大佛 , 似乎在垂注着“无尽意斋” 。
2000年5月21日 , 赵朴初圆寂 , 留有1990年代就写好的临终偈 。
这份我们俗世所谓的遗嘱中有8句:生固欣然 , 死亦无憾 , 花开花落 , 流水不断;我兮何有 , 谁欤安息?明月清风 , 不劳寻觅 。
熟知偈语者诧异 , 朴老既有“明月清风 , 不劳寻觅”的遗愿 , 灵山又为何造他个“无尽意斋”?陈还是两个字:因缘 。
佛说爱情诗句
佛说: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 。
佛说:“一切有为法 , 尽是因缘合和 , 缘起时起 , 缘尽还无 , 不外如是 。
佛说:万发缘生 , 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 , 蓦然回首 , 注定了彼此的一生 , 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
佛说:缘起即灭 , 缘生已空 。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 , 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 , 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
佛说:让我普渡芸芸众生 。
佛说:凡事都是有定数的 , 不能强求 。
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 , 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 , 而不是刻意 。
不如放手 , 放下的越多 , 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
佛说:这世间 , 人皆有欲 , 有欲故有求 , 求不得故生诸多烦恼 , 烦恼无以排遣故有心结 , 人就陷入“无明”状态中 , 从而造下种种惑业 。
佛说:放下红尘之事得人间大道!好淬炼舍利子得正菩提!浑忘世间一切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