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了几次,被贬后写了什么诗或词,心情是什么样的

苏轼被贬了3次 。
第一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最初心态是孤高寂寞的,但黄州的历练使得苏轼的文格和人格都得到了新的升华,从一个见事批判的小文人,到一个具有广阔胸怀的大丈夫,成就了他”风物长宜放眼量”(释义: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看待 )的心态 。
被贬后写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第二次被贬惠州,这个时期苏轼的心态由一种坦然变成了一种淡然,类似老子的无为,并且在无为中抱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勇气,他不在计较人生是否还能达到顶峰 。
被贬后写了《惠州一绝 / 食荔枝》 。
第三次被贬到儋州,苏轼的心态已经变成了忧患磨难了悟人生,他已经把这种放逐的历程看做是人生阅历的一部分,并把它融入到人生际遇的之中 。
被贬后写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1、第一次被贬让苏轼有些措手不及 。被贬之前苏轼担任湖州知州,也就是当时地方行政的二把手 。
由于当时苏轼名气极盛,遂遭人嫉恨,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对其判决处死,史称”乌台诗案” 。还好有王安石等人求情,苏轼才得以保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初到黄州,苏轼虽然名为朝廷官员,实则不过是一个被看管的犯人,现实的落差造成的心态自然是孤高寂寞的,那首《卜算子》正是反映了这种心态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释义: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
诗人先用”缺月”、”疏桐”、”沙漏”等意象烘托出气氛,再用孤鸿自比,把那种内心的寂静与清幽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的一句”寂寞沙洲冷”,明确点出了自己心态的核心感受——冷 。这首诗将一个受到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士大夫的内心的孤寂失落完全表现出来,也可见苏轼那种自我内心激烈的挣扎与救赎 。
当然苏轼没有这么一直沉沦下去 。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眼光较以往在朝廷更加的开阔,想法与文笔也更加的”接地气”、”入民心” 。在这里,苏轼不问政事,与民同乐同苦,发明了”东坡肉”,也就是现在的红烧肉,写出了既是菜谱又是诗文的《猪肉颂》 。

【苏轼被贬了几次,被贬后写了什么诗或词,心情是什么样的】

他给酥饼起名叫”为甚酥”;给酸酒起名叫”错着水”;他发起了民间慈善组织”育儿会” 。这些都反映了苏轼逐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投入新生活的积极心态 。
苏轼被贬的原因不乏因为他自具有文人的酸腐小家子气和执拗之气,这种性格使得皇帝和许多大臣虽敬佩他的文章,却讨厌他的性格 。黄州的历练也使得苏轼的文格和人格都得到了新的升华,从一个见事批判的小文人,到一个具有广阔胸怀的大丈夫,这都是这片黄州土地所给予苏轼的 。
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大江东去》、《临江仙》、《记承天诗夜游》正是这种坦然达观性格的写照 。所以,苏轼没有因为贬谪而沉沦,反倒成就了他”风物长宜放眼量”(释义: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看待 )的心态,黄州影响着苏轼,苏轼同样也影响着黄州 。
2、苏轼第二次被贬惠州,这次的形势与贬谪黄州时大为不同,所包含的政治隐语就是告诉苏轼已不能再回到朝廷 。时年苏轼正是花甲,要把它扔在穷乡僻壤的惠州,不仅需要想开,还需要真正的不抱有一点回朝的希望,才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豁然开朗 。
这个时期苏轼的心态由一种坦然变成了一种淡然,类似老子的无为,并且在无为中抱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勇气,他不在计较人生是否还能达到顶峰 。
被贬惠州时苏轼住在嘉祐寺,旁边有一座山,山顶有一个亭子叫松风亭,有一次他爬山爬到半路就累了,正在纠结是否爬时,他望着松风亭突然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有些东西争不到便可不争,放松心态停下脚步,人生处处是风景,人生处处是收获,于是苏轼就这么快乐地下山了 。
惠州经济落后,一天才杀一只羊,羊肉早就被官员买去 。苏轼只好买下剩下的羊骨头回家投在汤锅里煮,煮好的骨头泡上米酒,然后再用火微烤一下,最后用牙签去剔上面的肉,苏轼却还津津乐道,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上称其有吃螃蟹的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