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弘扬优秀古诗词文化运用文化生活得知识( 二 )


”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要反封建主义残余影响 。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2002年中共十六大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
我们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已经进入“小康”却并不满足仍继续奋进、全面建设“小康”、努力进一步提高小康水平的国人们,“妄自菲薄”日渐减少,民族自豪感日益增强 。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建设现代文明的观点,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 。
人们认识到,“一个民族的现代化过程,不是要抹杀它的文化传统,造成清一色的世界文化,而是要求依据现代化的新要求,给它的文化传统不断地灌注以时代性的内容,达到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
”⑥但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钻研、鉴别、剔除、吸收、融化、发展工作做得确实不够 。
在中小学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内容并不多,而且高中文理分班,那么理工科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确实不高 。
在社会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气氛日渐兴起的氛围下,他们有钻研、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和要求 。
前几年同济大学有一些工科博士生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自发地组织起来,钻研古代典籍,他们认为收获很大,谁知不久其中竟有几个人先后“信”了佛 。
这件事对我们文科尤其思想理论课教师触动很大,认识到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仍然需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或者引导 。
这些年来,我们同济大学针对学校理工学科多的状况,注重开展人文教育 。
同济大学前校长、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同济大学校长任上高度重视同济的人文教育,她表示赞同杨叔子院士关于 “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
古诗词在生活中的作用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节奏感、韵律美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
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
而古诗词中的名句更是广为流传的,出类拔萃的文学精华部分 。
从古至今能够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名句,是经过历史长河磨练的,经得起考验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文化的典范 。
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精练的语言,协调得押韵美,还因为它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
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不尽相同 。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首诗歌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概 。
因此系统地进行古诗词名句训练,就是接触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学习掌握多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
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可见一斑 。
一、诵读古诗词名句,积累素材文章缺乏营养,干瘪无物是现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 。
分析原因是学生缺乏积累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怎么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来呢?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华——古诗词名句 。
不仅语言经过了千锤百炼,而且也有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内容,有写景的、有记事的、有说理的等等 。
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 。
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言可发,有情可抒 。
正所谓厚积才能博发 。
因此我利用学生的采蜜本这个阵地,每天让学生抄写十句古诗词名句,让学生进行吟读和背诵 。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积累了不少名句,出口成章了,这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二、诗文互换,进行练笔学生有了积累,如果不会表达和运用,那么就等于白纸一张,没有任何意义 。
如何让学生学会表达?首先得让学生理解所诵读的古诗词名句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名句的内容,教师得像学生拓展有关古名句的相关内容,比如作者,写作的背景,诗人当时的心境,关于古诗词名句的典故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