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台帖|李白手迹《上阳台帖》( 二 )


在启功看来 , 这件作品不但是真迹 , 而且是一件能从其书法想见其人的“肉迹” 。理由至少有四条:宋徽宗的鉴定意见极为重要 , 因其距离李白生活的年代仅有300多年 , 如同今人鉴定晚明书法 , 并不困难;南宋鉴定家赵孟坚等人的鉴定意见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李白的《上阳台帖》与张旭的《肚痛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笔迹接近 , 时代风格明显;经反复鉴定 , “太白”二字为用毛笔写出来的 , 与全文书写方式一致 , 并无任何钩摹痕迹 , 不是后添款 。
但鉴定大家徐邦达在《古书画伪讹考证》一书中表达了不同看法 。他认为:“此帖书法用笔粗率 , 收笔处往往一放开锋 , 毫无含蓄 。此又与晋、唐用硬劲笔的开叉不同 , 大致是宋人散卓无心之笔所书 , 不但不能是李白 , 恐连时代都不够五代以前 。”
只是 , 尽管认为《上阳台帖》是宋人伪作 , 徐邦达却未否认卷中瘦金体标题和后跋为宋徽宗亲笔 。
对此 , 学者荣宏君更愿相信启功的鉴定意见 , 在他看来 , “如果是北宋造的假 , 宋徽宗作为艺术大家 , 面对一件当代人写的东西 , 还能鉴定为真迹吗?”
上阳台帖|李白手迹《上阳台帖》

学者荣宏君 , 曾在《百家讲坛》讲述张伯驹的重要藏品
盛唐书风尽管存在着对《上阳台帖》真伪的不同看法 , 但多数人更愿相信这是诗仙李白的唯一存世墨迹 。
受老师史树青影响 , 喜爱书画创作鉴赏的荣宏君 , 很早便开始关注包括《上阳台帖》在内的张伯驹旧藏 。他很认同启功的“肉迹”说 , 启功将这件作品与张旭《肚痛帖》、颜真卿《刘中使帖》并举 , 也令人怀想盛唐时代书风:“唐人尚肥 , 行笔宽厚 , 结体宽大 。一个人的性格与书法很有关系 , 你看颜真卿的书法 , 如‘中军坐帐’ , 非常威武 。启功先生说这幅书法是‘肉迹’ , 这是一个日本说法 , 见其字如见其人 , 盛唐气象在他的一笔一画中凸显出来 。”荣宏君说 。
李白成长的年代 , 经历了唐王朝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过程 。开元十三年(725) , 24岁的李白决定出蜀远游 , 一展抱负 。自从5岁跟随父亲迁居到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 , 李白“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 , 不但在父亲指导下苦读诗书 , 而且跟随著名隐士东岩子赵蕤修炼道术与纵横术 。之后 , 李白还在四川结识了另外一位对他影响重大的道士元丹丘 。离开蜀地后 , 李白正是跟随元丹丘云游天下 , 以寻找机遇施展抱负 。在元丹丘的引荐下 , 李白后来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 得以结识道士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不但道术精深 , 被奉为唐朝国师 , 而且能书善画 。唐人张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开元中自天台徵至 , 天子师之 。十五年至王屋山 , 敕造阳台观居之 , 尝画于屋壁 。”这座位于河南济源王屋山的奉诏敕造的阳台观 , 正是李白后来写下《上阳台帖》的地方 。
司马承祯对年轻的李白极为欣赏 , 称赞他“有仙风道骨 , 可与神游八级之表” , 并将他列为自己的“仙宗十友”之一 。在他的引荐下 , 李白又认识了跟着司马承祯学道的玉真公主 , 也就是玄宗皇帝的亲妹妹 。16年百思特网后 , 正是在玉真公主的引荐下 , 李白在长安被唐玄宗召见 , 并被授任翰林待诏一职 。
上阳台帖|李白手迹《上阳台帖》

荣宏君收藏的民国期间法帖拓本
李白对道教的亲近 , 除与时风和性情有关 , 很大程度上 , 也出于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人生设计 。考以史籍 , 李白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 , 祖上在隋末被流放到西域碎叶一带 , 到他5岁才随父亲迁居四川 。按照唐朝的取士选官规定 , “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大唐六典户部》) , 刑家之子也不得参加考试(《新唐书选举志下》) , 由于李白的家族都与这些事沾边 , 他没有参加科考资格 , 只能走被名士权贵引荐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