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日励志的诗句( 八 )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 , 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 , 态度鲜明 , 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 这种自信 , 尽管染上的 , 是一种不幸的色彩 , 然而 , 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 , 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 , 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
这样的诗 , 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 , 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 , 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
于是 , 鹤飞之冲霄 , 诗情之旷远 , “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 , 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
描写秋天的古诗带诗意
秋词(二首)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 数树深红出浅黄 。
试上高楼清入骨 , 岂如春色嗾人狂 。
【译文】 其一: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 ,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
万里晴空 , 一只仙鹤飞在云上 ,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
其二:秋天来了 , 山明水净 , 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 , 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 , 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 , 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
赏析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 , 对现实失望 , 对前途悲观 , 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 , 感到寂寥 , 死气沉沉 。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 , 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 , 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 , 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 , 而是很有生气 。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 , 在秋日晴空中 , 排云直上 , 矫健凌厉 , 奋发有为 , 大展鸿图 。
显然 , 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 , 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 , 为大自然别开生面 , 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 , 奋斗精神的体现 。
所以诗人说 , “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诗言志” , “诗情”即志气 。
人果真有志气 , 便有奋斗精神 , 便不会感到寂寥 。
这就是第一首诗的主题思想 。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 , 但各写一面 , 既可独立成章 , 又是互为补充 。
其一赞秋气 , 其二咏秋色 。
气以励志 , 色以冶情 。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 , 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
景随人移 , 色由情化 。
景色如容妆 , 见性情 , 显品德 。
春色以艳丽取悦 , 秋景以风骨见长 。
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 , 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 , 显示其特色 , 明净清白 , 有红有黄 , 略有色彩 , 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 , 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 , 令人敬肃 。
谓予不信 , 试上高楼一望 , 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 , 思想澄净 , 心情肃然深沉 , 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 , 教人轻浮若狂 。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 , 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 , 生动形象 , 运用巧妙 。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 , 既有哲理意蕴 , 也有艺术魅力 , 发人思索 , 耐人吟咏 。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 , 艺术是思想的结晶 , “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 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 。
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 , 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 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  白云生处有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