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牡丹的古诗句( 二 )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帏 。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捐几枝 。
回想当年京城赏花,而今却在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犹在,那被雨打败的牡丹实在令人可惜 。诗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沦落想到失意的亲朋,因小见大,寄托遥深 。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
万里重阴非旧圊,一年生意属流尘 。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
这首诗从自己的原已沦落,写到自己被人排挤 。诗的一开头就撇开牡丹,先写榴花 。因为榴花晚开,赶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岂知早开早落,更觉悉人 。三句写花含雨,四句写雨打花, 希望成空之意,这是多么悉楚!而牡丹即为雨所败,万里阴霾,顿非旧圊,一春生气,荡涤全无 。这几句从牡丹的零落写到整个人事的变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顶峰,到诗的结尾又出以反笔,谓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言外之意就是今天的零落还算什么,他年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 。全诗咏物亦即言志,写景亦即抒情,从中我们不难窥见诗人在遭受政治打击以后内心的无限惆账 。

咏物诗作为一种诗体,源远流长 。《诗经·周南》首篇即以"睢鸠"托兴,《楚辞·离骚》抒志于"兰芷",寄情于"荃蕙" 。到了西汉和魏晋六朝,出现了以物命题的诗 。当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高峰后,咏物诗也随之丰富起来,蔚为大观 。
唐代五十多位吟咏牡丹诗歌的作者,大多属于中唐以后的诗人 。他们在唐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势尖锐复杂的形势下,受到新乐府运动的影响,继承了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咏物诗的优良传统,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倾向 。
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形象 。咏花讽时之作中的劳动人民形象以白居易《买花》诗中的田舍翁为代表,成为唐代诗人塑形象群中的一个典型,不可磨灭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咏花抒怀之作中的赏花人形象,不因所吟咏的对象都是牡丹花而使这一形象出现雷同化 。"看遍花无胜些花,剪去披雪蘸丹砂 。"(徐夤《牡丹二首之一》)我们只要透过赏花人的神态,就可以感到这一形象的生动和鲜明 。"情愿扛壶入醉乡,"(段应式《牛尊师宅看牡丹》)这是具有一种豪放性格的赏花人;"不必繁弦木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吴融《红白牡丹》)这是具有一种内向性格赏花人 。有从不同角度来描写赏花人的,"待到天晴花已老,不如携手雨中看 。"(窦梁宾《雨中看牡丹》)这是雨中来赏花的;"高低深浅一栏红,把火殷勤绕露丛 。"(温庭筠《夜看牡丹》)这是夜里来赏花的,以至到了"只欲栏边安枕席,夜间闲共说相思 。"(薛能《牡丹四首之三》)的程度,其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 。作者把赏花人如醉如痴的神态描写的越充分,那么诗中的这一形象也就越突出 。还有描写赏花人的心理变化的,更会使人物的形象神态俱出,惟妙惟肖 。王建有首:《题所赁宅牡丹花》诗:
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 。
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 。
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焦 。
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 。
全诗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赏花人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初开恐是妖",当在刚租到的宅院里看到盛开的牡丹时,也许是第一次看到吧!引起赏花人一种惊奇、害怕的感觉,甚至担忧是妖异所化,"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艳美的牡丹终于使他陶醉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从而在心中深深地祝愿春风把它留住,烈日不要把它晒焦 。但是花开总有花落时,等到花事已去,鲜花飘零,怜惜之心促使他又来收取残花,以作香燃,寄托恋恋不舍之情 。一连串的心理刻画十分细腻,人物形象也随之生动起来,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咏花抒怀之作中赏花人的形象,大多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再现,因此我们也就从这些诗作中感触到诗人们思想感情跳动的脉搏,见出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捕捉形象的能力 。
唐人吟咏牡丹之作,在艺术上还有很多特色 。牡丹花的风姿神韵,使诗人们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如描写白色和紫色的牡丹"白疑美玉无多润,紫觉灵芝不足祥";(孙鲂《又题牡丹上主人司空》)描写牡丹的芳香"蕊堪灵凤琢,香许白龙亲";(徐夤《和仆射二十四丈牡丹八韵》)形容牡丹花后期与落"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唐彦谦《牡丹》)想象的翅膀纵横千里、万里,天上、地下 。为了状摹出牡丹的姿态,诗人们运用了大胆夸张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