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牡丹的古诗句( 三 )


龙分夜雨姿娇态,夫与春风发好香 。
--徐夤《依韵和尚书再赠牡丹花》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徐凝《题开元寺牡丹》
这些夸张地描写和衬托牡丹的容姿 。
乍怪霞临砌,还疑烛出笼 。绕行惊地赤,移坐觉衣红 。
--姚合《和王郎中召看牡丹》
玉帐笙歌留尽日,瑶台伴侣待归天 。
--齐已《题南平后园牡丹》
这些是夸张地描写赏花时的情形 。同时在吟咏牡丹时,诗从头还运用了各种巧妙的拟人手法 。
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 。
--温庭筠《牡丹二首之二》
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 。
--周繇《看牡丹赠段成式》
这些是通过拟人的手法,把牡丹形容成美丽的女子 。还有通过巧妙的拟人手法,同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状摹牡丹的美丽 。
裁分楚女朝云片,剪破 娥夜月光
--徐夤《追和白舍人咏白牡丹》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
--殷文圭《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扬状头赞图》
宋玉 边腮正嫩,文君机上绵初裁 。
--徐夤《忆牡丹》
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 。
--唐彦谦《牡丹》
这些和历史传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的拟人手法,创造聘个优美的境界,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
诗人们在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描写牡丹时,并不是单一的采用某一种艺术手法,而是综合性地多样化地把各种艺术手法融合在一起,多方面、多侧面地状摹出牡丹的美丽,极尽体物之妙,借以传达诗人心中的思想感情 。上面我们是为了说明各种艺术手法在吟咏牡丹之作中的运用,才做了大致的分类 。其实丰富的想象要通过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来达到,而大胆的夸张中又包含着巧妙的拟人,巧妙的拟人中也包含着大胆的夸张,它们之间几乎是不可分的 。白居易的《牡丹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诗云: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
千片赤英霞灿灿,百枝绛点灯煌煌 。
照地初开锦绣缎,当风不结兰麝囊 。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在白居易的笔下,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等等,融各种艺术手法于一炉,使这首诗犹如一幅国画,工笔之处细腻,写意之处驰骋,把牡丹花的丰姿神韵韵,尽行托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
唐人吟咏牡丹诗歌的语言,以浅切、流畅为主,象白居易的诗"意深词浅,思苦言甜 。"(袁枚)他的《买花》诗以"欲见之者易谕(白居易)为目的,写的平易近人 。"其他诗人牡丹诗的语言也都表现了这一特点 。如令狐楚有首《赴东都别牡丹》
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 。
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 。
语言简朴,明白如话,爱花之情,惜别之意溢出诗外 。刘禹锡也写了一首《和令狐楚公别牡丹》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
莫道西就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
同样是浅切流畅,话别之中含有深深的蔚藉 。两首诗合在一起读,如话家常一般,却又含有深情,运用白描手法创造出一个情深词显的优美境界 。正因为这种语言浅切流畅的特点,才使诗人较多地运用了白描手法,几笔便勾出一幅生气盎然的图画,含不尽之意于诗外 。徐凝有首《牡丹》诗: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
诗中有典故,有想象,有夸张,有拟人,但诗的语言又是十分流畅、生动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借助白描手法,天然之中见真谆,发人清新之思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浅切流畅的语言,使诗歌易唱、易记,便于流传 。盛唐诗人李正封有两句描写牡丹的诗:"国色朝酣洒,天香夜染色 。"含蓄、典雅,对仗工整;刘禹锡《赏牡丹》诗中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句,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都把牡丹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但是流传至今,李正封的诗句被后人简化为"国色天香",而刘禹锡的诗句却完整地为人们传咏,这个例证生动地说明浅显、流畅的诗句,更利于流传和让人接受 。
唐人吟咏牡丹的诗歌,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唐以后描写牡丹的作品日见繁多,引起了历代作家的极大兴趣,成为我国咏物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还发展到别的艺术领域,当词兴盛起来,宋朝前后的牡丹也成为词的吟咏对象 。再往后的曲、戏剧、小说等文艺体裁也都出现一些描写牡丹的作品,同时还产生了许多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 。唐人吟咏牡丹诗歌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加深和影响了我国人民对牡丹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