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雨霖霖》( 二 )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 , 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 成就甚高 。早在宋代 , 就有记载说 , 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 , “只合十七八女郎 , 执红牙板 ,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种格调的形成 , 有赖于意境的营造 。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 , 把离情别绪的感受 , 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 , 意与境会 , 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 , 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全词虽为直写 , 但叙事清楚 , 写景工致 , 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 , 状难状之景 , 达难达之情 , 而出之以自然 。末尾二句画龙点睛 , 为全词生色 , 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
赏析二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 , 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 , 《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 , 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 。柳永 , 原名三变 , 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 , 由于擅长词曲 , 熟悉了许多歌妓 , 并替她们填词作曲 , 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 , 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 , 别无出路 , 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 , 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 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 , 流连坊曲 , 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 , 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 , 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 , 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
自古以来 , 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 , 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 , 传诵至今 , 这确实有很值得研究 。探其中缘由 , 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 但我认为 , 《雨霖铃》的成功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层次分明 , 语意明确 , 铺叙景物 , 倾吐心情 , 绝少掩饰;善于用“点染”法 , 反复涂抹 , 渲染效果 。下面就《雨霖铃》作一粗浅分析:
这首写离情的词 , 可谓淋漓尽致 , 备足无余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 , 层次特别清楚 , 语言简洁明了 。先写离别之前 , 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 , 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 , 重在刻划心理 。三个层次 , 层层深入 , 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 , 可叹为观止 。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 , 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 。晚上 , 阵雨才停 , 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 , 长亭送别 , 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 , 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 , 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 。“都门”两句 ,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 , 委婉曲折 。两情依依 , 难舍难分之际 , 客船却不断催促 。心理矛盾 , 欲饮无绪 , 欲留不得 。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执手”两句 , 再加深涂抹 , 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 。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 。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 , 足以使人为之呜咽 。“念去去”以后 , 则大气包举 , 一泻千里 , 似江流出峡 , 直驰平川 , 词亦直抒胸怀 。以“念”这一领字带起 , 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 , “千里烟波 , 暮霭沉沉楚天阔” , 浩渺的烟波 , 沉沉的暮霭 , 辽阔的天空 , 全是写景 , 实际上全含的是情 , 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 情人相见无期 , 景无边而情无限 。换头以情起 , 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 , “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 , 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 , 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 , 提炼出这两句 。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 , 更赋予以新的意义 。“今宵”二句 , 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 , 然而景物清丽真切 , 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 。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 。“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诗经•采薇》)也是写离别的 。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 , 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 , 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 , 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 , 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几如身历其境 , 忘其是设想了 。“此去”二句 , 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 , 虚度美好年华 。“便纵有”两句 , 再从上两句的遭遇 , 深入下去 , 叹后会难期 , 风情无人诉说 , 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以上第三层真是“余恨无穷 , 余味不尽”(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