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雨霖霖》( 五 )


《雨》词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 。伤情离别 , 自古皆然 , 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 , 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 , “清秋”应“寒蝉” , 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 意义翻新 , 不入俗结 。“今宵”二句为千古传诵名句 。“酒醒”遥接上片“帐饮” , 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 , 然借酒浇愁 , 还是沉醉了 。扁舟夜发 , 愁醉迷蒙 , 忽然醒来 , 想必已是拂晓 。惊起忙寻觅 , 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 。清秋的晓风是凉的 , “月”前着一“残”字 , 而境界全出矣 。更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 。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 , 不可遏止 。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 , 别绪风连残月边” 。
“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 。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 , 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 , 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 。作者离开情人 , 寂寞凄凉 , 孤独万分 , 从今后即使有良辰美景 , 也只形同虚设 , 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 , 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 。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 。最后两句中 , 一“便”一“更” , 表明念之心切 , 爱之情深 。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 可以看出 , 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 , 不得已离京远行 , 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 , 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 。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 , 但格调较低沉 , 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 。另外在表现手法上 , 这首词以铺叙为主 , 白描见长 , 勾勒环境 , 描摹情态 , 惟妙惟肖 。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 , 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 , 层层推进 。情随景生 , 景随情移 , 情景交融 , 感人至深 。
赏析五
在那种冷落凄清的季节里 , 所有的人都会渴望一种相逢 。
思念在分手后开始生长 , 长成伫立岸边的棵棵杨柳 , 盼望着青衫上酒渍斑斑的你乘一叶扁舟从暮霭沉沉的烟波中驶来 , 轻诉前种风情 。
那晓风残月依旧醉着 , 你可曾记得执手相看的泪眼 , 离别里是谁与你浅吟低唱么?
早知道凡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吟唱你的词 , 可不曾想到 , 自从你把士大夫的精雕细刻变成了一种流行之后 , 你笔下的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竟成为铭刻古今的爱情誓言 。
赏析六
柳永多作慢词 , 长于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 。上片纪别 , 从日暮雨歇 , 送别都门 , 设帐饯行 , 到兰舟摧发 , 泪眼相对 , 执手告别 , 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 , 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 , 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 。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 , 甚至远及西夏 , “凡有井水饮处 , 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 , 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 。下片述怀 , 承“念”字而来 , 设想别后情景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酲何处 ,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 , ‘今宵”二句 , 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确实 , “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 , 不仅在于虚中有实 , 虚景实写 , 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今宵酒醒何处” , 遥接上片“帐饮” , 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 , 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 , 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以下 , 以情会景 , 放笔直写 , 不嫌重拙 , 由“今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