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的 古诗词

最后一个字是之的古诗
《酬杭州白使君,兼寄浙东元大夫》 作者:张籍
相印暂离临远镇,掖垣出守复同时 。一行已作三年别,两处空传七字诗 。越地江山应共见,秦天风月不相知 。人间聚散真难料,莫叹平生信所之 。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战城南》 作者: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
古诗作文结尾怎么写
自古以来,离愁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关于离愁的诗更是数不胜数,离乡之情,别友之情溢满了文化史 。
身处异地,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色凄凉,作者独自一人身处异乡,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想起自己在故乡的一切,不禁感到无尽的酸楚,只能对月空吟,留下这千古传颂的名句 。
背景离乡,李月也曾吟诵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自己对家乡的依恋转化为家乡水对自己的万里送别,构思何其巧妙,感情何甚强烈,铺案写下这传颂千古的名句.与多年好友相别,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吟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好友相交多年,而今日一别,却不知何时才能够再会,自然心生不舍,但诗人却以乐观的态度,抛开惜别之情,丝毫不会哭哭啼啼作儿女态,挥豪写下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 。
而面对离别,王维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情吐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山阳关无故人 。
”以叙述的口吻,传情的动作表达真挚的惜别之情,青青河畔,折柳相送,轻吟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句 。
喜欢读古诗,体味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旅游,沉醉共中,甚至让我不想醒来 。
结尾的 古诗词

跪求有关古诗词的小知识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
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 。
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