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难懂方言:中国最难懂的方言( 二 )


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 。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 。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
文学
【中国难懂方言:中国最难懂的方言】中国现代语言的革命是以文学革命为发端的 。提倡“诗界革命”的黄遵宪早在1868年 同治七年就写有这样的诗句:“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等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③黄遵宪提倡文学创作中口语与书面文字的一致,把“流俗语”看作诗歌流芳百世的典范 。俗语包含在方言之中 。方言是地方语言,它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 。某一地区的方言与全民族语言总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同时各地方言在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俗语则是流行于民间,在群众口头中常用的一些定型的通俗语句,包括谚语、俚语、歇后语等 。俗语往往地方色彩很浓,所以有些俗语也即是方言词语,两者很难截然分开 。因此许多方言汇释的著作都兼收俗语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方言土语,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 。恰如文言的用古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 。”黄遵宪对“流俗语”的推崇倍至,确实不无道理 。常言道:“最干净的水是泉水,最精练的话是谚语 。”又闻“谚语--语言中的盐 。”文学大师门从来没有鄙视过方言土语 。
几乎与黄遵宪同时的梁启超也主张采用言文一致的“俗语文体” 。他认为“自宋以来,实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 。何以故?俗语文学大发达故 。宋后俗语文学有两大派,其一则儒家、禅家之语录,其二则小说也 。小说者,决非以古语之文体而能工者也 。”而且“苟欲思想之普及,则此体非徒小说家当采用而已,凡百文章,莫不有然 。”④裘廷梁还归纳出了“白话”的“八益”,即“省日力”、“除骄气”、“免枉读”、“保圣教”、“便幼学”、“炼心力”、“少弃才”和“便贫民”,⑤很明显都是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语文工具改革而言的 。
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导和标志,它同样先是一场文学革命 。“言文一致”依然是它的宗旨 。那么,这时的“白话”是否就是常说的“官话”呢?似乎不是 。钱玄同说过“我们提倡新文学,自然不单是改文言为白话便算了事 。惟第一步,则非从改用白话做起不可 。”⑥胡适的“八事”中“四曰不避俗字俗语 不嫌以白话作诗词” 。到1918年,胡适致钱玄同的《论小说及白话韵文》的一封信中,曾将“白话”的语言特点,归纳为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