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乐字的诗句( 四 )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
扩展资料:仓央嘉措(藏文:??????????????????;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03.01-1706.11.15),门巴族,六世达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 。
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 。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 。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废,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圆寂 。
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 。
仓央嘉措的诗歌表现了他短暂而传奇一生的爱与憎、 苦与乐、 行与思、 感与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主题积极深刻,其思想内容上的特点主要如下: 1、大胆的写实性 。
仓央嘉措是宗教领袖人物,但他敢于写出自己的现实行动、 内心感受和生活理想,突破了宗教对人性的束缚,大胆地向传统势力挑战,表现出巨大的勇气 。
2、真挚的情感性 。
仓央嘉措的诗歌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诗中有初识乍遇的羞怯,有两情相悦的欢欣,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坚贞,也有对于负心背离的怨尤,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生活的热切渴望与真挚追求 。
3、深刻的哲理性...
诗僧姚广孝简论 诗词对联 佛
诗僧姚广孝简论 作者:解芳 【内容提要】 姚广孝为明初禅僧 。
少时出家,改法名道衍 。
明洪武年间,姚广孝经人举荐,以僧人身份辅佐燕王朱棣 。
策动“靖难之役”,成就了永乐的帝业 。
姚广孝既有政治作为,亦有诗文造诣 。
他与当时许多吴中文人往来频繁,为“北郭十友”之一 。
他作诗清新婉约,颇有特色,且深寓真挚之情 。
世人评价姚广孝,因其政治作为而常有偏见,视以为异僧,秉有纯粹之功利心 。
事实上以诗观人,便可深味姚广孝出世间与入世间感性知性郁结之心境 。
同时,剖析广孝诗,亦可体会其中与文人诗不同之禅意 。
姚广孝的诗文主要有《逃虚子诗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类稿》五卷 。
此外亦有《道余录》、《佛法不可灭论》及《诸上善人咏》各一卷 。
其诗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评,乃“清新婉约,颇存古调” 。
同时,姚广孝胸怀中所寓之对人世的深挚情感、对宇宙的知性观照,亦点滴弥散于诗文间 。
这仿佛合了近人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一书中说的“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
姚广孝之情志秉性,有一种佛教信仰的参悟,可出人世之局外,以静虑之心观照万物之生灭来去;亦有一种在世生活的热忱,可入人世之局内,体会人间事之酸咸甘苦 。
故其作诗,既能入其内,以深挚之情感,写现实之生活;亦能出其外,以冷静之理性,写空寂之禅境 。
姚广孝诗之特色大致有三;其一,登览山水、访师问友之作,常有深挚之情与睿智之思 。
此一特色,乃是就姚广孝诗之内容而言 。
靖难以前的姚广孝,为一方云游僧,行于诸方,与道徒、文士结伴,参禅学道,观览胜概 。
故其于所到之处、所遇之人,作诗以记,抒之以情,寓之以理 。
譬如“偶来值禅侣,清谈忘永夕”;“忘彼区中缘,乐此尘外境” 。
因之,在人与事一面,有送别思怀、赠答宴游之作 。
如“我住城西寺,君归湖上山 。
马声知驿路,树色认乡关”,写离别之事 。
于姚广孝而言,云游经历一方面增益他在哲学与诗学上的修养与磨砺;另一方面则使他与友人相知相交,结下深厚的情谊 。
所以,“离人千万意,都在短亭中” 。
短亭筑在城外,立于路边,其中融入了客游人无限之离别意 。
且在离情别绪里,更平添一分对往昔乐游之追忆 。
譬如他写,“去年折花寄邻叟,今年邻叟无何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