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后感怎么写?( 二 )


仁 , 是孔子的道德观 , 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 。孔子认为 , “克己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 , 遵循“礼” , 这就便是“仁”了 。“仁者爱人” , 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 , “不犯上” , 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 。此外 , 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 , 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 , 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 。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
纵然 , 《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 , 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 , 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 。经典永远不会过期 , 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 , 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总之 , 《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 , 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论语的读后感
论语的读后感(一)
关于颜回 , 《论语》有以下记载:
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 , 不违 , 如愚 。退而省其私 , 亦足以发 , 回也不愚 。
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 , 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知也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颜渊曰:愿无伐善 , 无施劳 。
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 , 不迁怒 , 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 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回也 , 其心三月不违仁 , 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 一瓢饮 , 在陋巷 , 人不堪其忧 ,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 , 舍之则藏 , 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 , 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 , 未见其止也!
先进:子曰:回也 , 非助我者也 , 于吾言无所不说 。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 , 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
勿视 , 非礼勿听 , 非礼勿言 , 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 , 请事斯语矣 。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 , 颜回是一个勤勉好学 , 学有所成 , 品行高尚 , 一生兢兢业业努力实践孔子学说的人 。对他的记载有几处很值得玩味 。一是孔子说他不愚 。孔子并没用敏、惠等字眼 , 而用不愚 , 说明颜回资质并不特别高 。二是说他对自己并没什么帮助 , 无论自己说什么 , 颜回都感到高兴 。另一方面 , 孔子还是很看重这个学生的 , 颜回死时 , 孔子极度伤心 , 大呼天丧予 。颜回也对孔子充满了感情 , 孔子受困时 , 他对孔子说 , 您还没死我怎么敢死 。我觉得 , 对于孔子来说 , 颜回就是自己的翻版 。他眼见自己的学生一步一步跟自己越来越象 。面对这种情景 , 我想孔子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 。除了天以外 , 最知道自己的就是颜回了 。颜回即使并不意识到自己了解孔子 , 他的行为也体现了他已把握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和这样一个学生在一起 , 孔子应有一种知己的感觉 , 但孔子并没有过明显的表达 , 甚至还嫌不足 , 回也 , 非助我者也 , 于吾言无所不说 。这可能是因为颜回太像自己了 。只有在颜回死后 , 孔子才意识到失去颜回意味着什么 , 叹息道是老天爷要我的命 , 并对学生说我不为颜回哭为谁哭?孔子是否觉得颜回之死意味着自己理想人格之死 , 意味着镜中自己的死呢?再也没有人可以像颜回那样勾起孔子的共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