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互补的成语( 四 )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 , 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 。
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甫关心国计民生 , 但抱负不能施展 , 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 。
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 , 老病有孤舟”等 。
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 , 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 , 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 , 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 。
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 , 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
苏轼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放浪不羁的性格以及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成为其诗词特点的主要源头 。
以乌台诗案为界 , 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 , 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 , 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 , 乃造平淡 。
首先 , 在题材上 , 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 , 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 嫉恶如仇 , 遇有邪恶 , 则“如蝇在台 , 吐之乃已” 。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
黄州贬谪生活 , 使他“讽刺的苛酷 , 笔锋的尖锐 , 以及紧张与愤怒 , 全已消失 , 代之而出现的 , 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 , 透彻而深入 。
”其次 , 在文化上 , 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
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挫折采取超然旷达的态度处理 , 正如他自己所言:“进退得丧 , 齐齐久矣 , 皆不足道 。
”而对于国家、人民的忠爱之心 , 则是始终执著 , 没有改变的 。
所以只要回到朝廷去 , 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 , 还照样说 。
经过多少危苦患难 , 仍然是那样忠直 。
苦难铸就了苏轼伟大的人格 。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 , 但在艺术的道路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二十一岁中进士 , 之后仕途多难 , 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 , 苏轼历尽苦难 , 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
元丰末年 , 苏轼时来运转 , 甚至有过“未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 。
“人在玉堂深处”时 , 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 , 无限绿阴青子”;他告诫自己说:“居士 , 居士 , 莫忘小桥流水” 。
他升为翰林学士时曾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 , 表白自己:“谁似东坡老 , 白首忘机 。
”苏轼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 苏轼尽管有失望 , 有牢骚 , 有悲愤 , 却始终在追求着人生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 。
这都取决于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 , 忧国忧民的精神 , 乐观开朗的胸襟 , 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
而这一切 , 都倾注在了他终身不懈的文学创作活动之中 。
总之 , 苏轼以自己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的风格和特点以及词学主张和成功实践 , 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
开一代词风 , 革新诗作 , 在艺术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作为一代文豪 , 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巨大的文学财富 , 其思想性格也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 他作为我们民族土壤里长就 的一棵参天大树 , 其文学遗产 , 不仅承续着历史 , 滋润着现代 , 也必将泽惠于未来 。
古诗“山青花欲燃”中是体现了哪两个互补色彩的对比
在古典诗词中 , 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
一般而言 , 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 , 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 , 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
一、互文 。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 , 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 , 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
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 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