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与中国文化

古典诗词与中国文化
一首古诗或者古词,它是一个生活在古代某个时期(具有一定的制度的制约)[ 作者受制度文化的影响]的一个特定的人在某个状态(或思想情绪)[文如其人受精神文化的影响]之下用纸笔(或者口吟、题壁)写(演唱)[受物质文化条件的影响]出来的 。【一般、笼统的说】
具体地讲,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学包括古典诗词是在这一个漫长时间段的古代文化的影响之下产生,并且流传至今 。三千年的华夏文化不断发展演变,像上面一节谈的,仅鸦片战争到五四(不到八十年),就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变化,而要把握三千年,谈何容易?
但千年巨变也不过一百多年前的事,在列强瓜分之前,除了王朝更迭之际以外,中国社会相对是比较稳定的,文化的延续性像有人所说,是超常态的、以不变应万变的一成不变 。由于大陆性封闭结构的地理环境,造成长久的农业文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自汉朝迄清末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凝固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及其礼义学说,一直到五四激烈冲击之际,还有林纾、王国维等人以生命相护卫,你说中国文化在几千年之中会有多么大的变化?春秋年代产生的最古诗集《诗经》一直到《儒林外史》作者写《诗说》,仅对其中篇章发表个人的一点新见,还有当时的才子佳人书名著《好逑传》根据它谱写了一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风雅颂,几千年后照样发挥经典的垂范作用,你说中国文学没有沿袭老祖宗的遗传?
总之,在风云变幻的历史的演变之中的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又保持着它超稳定的不变之势 。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诗人们按照孔子“思无邪”的诗教,在“温柔敦厚”、“乐而不淫”的原则下,写了无数符合儒家修身治国规范的诗词 。由于儒家是入世的实践哲学,因此秉承这种思想的文士常常在作品中流露奋发向上、为国出力的抱负,如杜甫的“立登要路津”,边塞词中“燕然未勒归无计” 。孔子的民本思想促成苏轼、陆游等作家创作大量同情民生疾苦的诗作 。
三教合流又是中国因地广人多、为和谐的目的而出现的文化现象 。于是打上儒家之外的道家、佛家色彩的诗词也应运而生 。
如何用古诗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挖掘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在文学史上,卷帙浩繁的古诗词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并成为经典,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古诗词有着深刻的主题、优美的意境和精湛的语言 。
人们能在诵读古诗词中感受先人的智慧,聆听先人的教诲,让心灵受到启迪和熏陶 。
小学生是母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心灵成长的关键期,古诗词精妙的表达及唯美的意境能让学生的心灵徜徉在美感的氛围里,进而让身心获得审美陶醉,并使情感融入其中,从而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绝句》和《村居》两首古诗,并且安排在第二单元,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春天,学生会在学习古诗时感受到春意的迷人 。
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将春天的美景展现,并让学生背背有关春天的古诗,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心体验 。
还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说说古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当学生将古诗所描述的景象表达出来之后,教师再次借助课件将古诗的意境展现 。
这样,学生就会走进春天,诗句的意境也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他们在品悟中对古诗有了多一层的体会和喜爱,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在品悟中逐渐提升 。
二、细细品味古诗词意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以一定的文字形式展现给读者 。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接触到各个时代、各个主题的古诗词,不同的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也不同,它蕴含着诗人不一样的人文情怀 。
小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的局限性,在品味古诗词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
背古诗词容易,但要真正走进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品的内涵,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对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
因此,教师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和感悟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从而真正让学生的情感与古诗词融为一体 。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凉州词》和《浪淘沙》,它们分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但两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意蕴不尽相同 。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感悟基础,但这两首古诗意蕴比较深远,学生要通过对意境的品味,才能感受作者融入诗中的情怀 。